【宣教士關顧】進入禾場的關顧|從華人背景看第三文化孩子的需要
華人家庭在跨文化宣教工場上,面對子女需求的三大難處為:「華人文化下,對學業成就的競爭性」、「外界對家庭特殊身份產生的期待和包袱」以及「變遷(Transition)中的適應問題」。並且要以此前一起提了解宣子的成長需要與支持。
【何為第三文化孩子(TCK)?】
第三文化孩子(Third Culture Kid,TCK),不專指宣教士的孩子。而是指因為父母的工作,孩子在18歲前隨著父母經常遷徙,大部分時間都在異於家鄉文化的另一個文化成長,每種文化的元素都會融入這些孩子的人生經歷中,因而產生他們獨特的第三文化。宣教士的孩子、外交官的孩子或是外商的孩子都會有類似的情況出現。
【第三文化孩子的獨特優勢和成長挑戰】
🫶🏻獨特優勢:擁有廣闊的世界觀、豐富的跨文化知識、為自己擁有國際視野而感到自豪、可以結交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成長挑戰:不容易釐清自我的身份、容易成為無根的一族、因為變遷要處理分離的傷痛、需費力地融進新的環境。
我們需要以平衡的眼光來看第三文化孩子的成長,承認其中的挑戰和優勢。目的在於幫助孩子健康成長,並幫助他們發揮主所賜的獨特恩賜。
【華人家庭,其孩子在宣教工場的挑戰是什麼?】
第一:教育規劃。
除了教育方式的選擇,還有對學業成就的競爭性。
父母和差會需要為孩子做出長遠的教育計畫,其中也包括為突發事情做準備。比如說,若因為特殊原因需要提早離開工場,孩子回國的教育安排,學程和教學方法銜接。目前最常見三種在工場的就學方式為:國際學校、當地學校和在家教育,各有優缺點,父母越了解家庭實際條件以及孩子合適的學習方式,並且透過親子間敞開的溝通,越能降低適應上的風險和挑戰。
第二:外界對家庭特殊身份產生的期待和包袱。
若家庭為牧者家庭,因著在華人的世界牧師普遍受到敬重,具有能見度。人們期待牧者家庭在宣教工場具有主理事情的能力;另外也因為「重視面子」以及「家醜不可外揚」的態度,讓孩子在試探挑戰或是負面情緒下,較難敞開自己向外界找支持和感覺被接納的群體。
第三:變遷(transition)中的適應問題。
許多華人宣子長大後坦承分享,變遷是跨文化成長中他們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離開家鄉正代表著失去自己熟悉的環境、朋友家人、物件或寵物,甚至是錯失某些重要的節日或活動。進入新文化後有的孩子因為情緒表達的詞彙量不夠讓他完整表達感受,因此帶著一些錯誤的理解成長,受到傷害卻不知道原因在哪裡。另外就是在新環境中語言學習和生活方式的適應不良等⋯⋯
【怎麼關顧第三文化孩子?】
1.不論是家庭活動或是宣教服事,與孩子共創「我們一體」的感覺。
家庭是呼召的重要部分,成為宣教士不是爸媽的選擇,不同階段的孩子能有一起參與的角色。例如:建立強健的婚姻與家庭、珍惜家庭的回憶與傳統、讓孩子明白父母在做的事情、營造安全的家庭環境允許孩子自由表達個人的需要和感受。
2.清楚地讓孩子提前了解他們即將要進入的新環境,與孩子經歷神的供應與保護。
在新文化中,家長教養孩子需要更加地積極主動並有目的性地給予適當的教育指引。常常被忽略的一點是:教導孩子在新的環境中安全與保護的意識呼籲,特別是有些工場不重視兒童、女性社會地位又低,容易被欺負。
3.在新文化中創造生活的驚喜感,幫助孩子們把焦點專注在體驗新事物的喜樂。
陪伴孩子參與當地或學校活動、在新嘗試中幫助孩子發展品格興趣潛能、在挫折中幫助孩子釐清感受陪伴他們一同走過那些時刻。
4.父母需要誠實地釐清自己的價值觀。對孩子和家庭的長遠發展,自己最看重的是什麼?
華人父母對孩子對高順位的期待,不能否認的是最好的教育以及世俗的成功。不過還有其他重要的,像是孩子的靈性生活、在家裡感受到愛、訓練強韌的素質、培養應對問題的能力等。
【為自己的孩子禱告】
以下的禱告,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宣教士為四位孩子寫下的禱告。
主啊,祢將孩子交託給我。
我為每一個孩子感謝祢,無論他們的年紀、態度、作為。
他們永遠都是我的孩子。不論他們或我們做了多大或多小的事情,都不會改變這一點,我們也永遠不想要改變。
主啊,我祈願他們在隨波逐流的世界當中,永遠不會成為無謂的泡沫。我祈願他們能徹底做真正的自己,注意到自我什麼時候開始失色,因為他們是祢創造的。
我祈願他們不會放棄自己,或是讓自己失望。願他們會展現勇氣、挑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