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小學堂】化身在街頭巷尾的祝福-營商宣教經驗談

◉作者/傳塞員 (傳塞員為作者筆名,現為華傳同工)

◉文章出處/《華傳》第61期(2020/1-2月)「營商宣教經驗談」,圖片來源
(華傳全名為「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http://www.gointl.org/

營商宣教是21世紀一個嶄新的宣教策略。2006年,我們前往一地中海國家宣教。那國家的官方宗教是東正教及伊斯蘭教,不接受基督教,沒有宣教士簽證可申請。於是,我們以營商的身份辦理居留,推展事工。

由於當時中國政府正在重視發展同歐盟的關係,該國剛加入歐盟,很希望能吸引外商投資,歡迎華人前去投資開店。那是一個以旅遊業為發展中心的國家,所以我們開了一家中國文化教育中心的精品店。我們一方面推廣中國茶藝文化,另一方面售賣有文化特色的精品、禮品、服裝及健康食品等。

當時中國已是世界工廠,精品、禮品、服裝及茶藝等產品的素質不斷提升,價錢也廉宜,出口貨運也正如火如荼發展中。我們曾經在深圳荀崗、北京大紅門、瀋陽五愛等批發市場進貨,當然少不了浙江義烏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歐盟對健康食品設有嚴格的規則和把關,幸得林許佩珠師母幫助,我們認識了太子行的員工。他提供我們養生健康食品的貨源及折扣,很受歐美遊客喜歡。

感謝神開路,我們的宣教事工與生意都發展良好,甚至在2008年中,開始有一些盈餘。我們在店中常接觸不同國籍的遊客,當然也包括本地民眾,他們都對中國人不開雜貨店或賭場,而是開一間中國《怕》文化精品店而感到驚訝。我們有機《怕》會和來自不同國家的遊客溝通分享,也與附近商店的店主員工建立不錯的關係。可是,好景不常。2008年秋季,美國泡沫經濟破裂,不久更引發歐債危機,遊客大幅減少,到最後只好結束營業了。
在這兩年多的營商宣教經歷中,我們有以下的一些心得感想:

1.是宣教士,還是商人?

傳統華人宣教事工的理念,乃是差派專職宣教士到一個宣教工場開荒植堂,建立教會爲主。但營商宣教士的身分畢竟還是有些模糊。到底是宣教士還是商人?多少時間用在事工,多少時間用在經營呢? 又就教會經費支持而言,經營商業的資金可算是宣教事工費用嗎?教會奉獻可以用作商業投資嗎?這些都是我們曾被詢問的問題。

2. 如何面對營商失敗的風險?

創業能夠存活、成功的比率本來就不高,加上全球化的趨勢,國際政經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影響越來越大。就以我們的經歷為例,一場美國金融危機,竟然影響到千里之外的一個地中海小國。 再者,在全球化影響之下,很多創啟地區在設立公司的制度上已相等於歐美的發達國家。成立公司要求的基本資金投入,稅制上的申報執行也趨於嚴格規定,不容許外國人以低成本開一個小店就讓你留下來。因此,營商的成本越來越高。很多營商宣教士經營公司一兩年,就血本無歸了。

3. 營商宣教士從哪裡來?

很多宣教士的成長背景較多來自老師、醫護、社工等文教專業方面,來自商界、管理、創業開店的相對較少。許多人對營商宣教的想法過於理想化,善於經營的宣教士卻不多;經營生意的培訓理論簡單易懂,但技巧及意識卻需要時間磨練。事倍功半,很多事付出的努力遠超過收穫。一門生意能存活需要商人全心投入,但宣教士又得全心全意做宣教事工……很多營商宣教士都掙扎於這兩難之間。來自商界的營商宣教士,若能在職場推動職場事工,繼而鼓勵在商界有好見證的弟兄姐妹參與營商宣教,方為一個健全的發展方向。

4. 現有華人宣教機制能否轉化,容下營商宣教?

差會、教會、神學院與宣教士組成華人宣教事工鉄四角,在開荒植堂的宣教事工上已有足夠完善的策略、培訓、督導及支援的機制。然而,營商宣教除了差會、教會、神學院以外,還涵蓋商業部分,包括營商道德技巧培訓、營商智囊、企業支援等,需要搭建營商宣教事工平台,各司其職,彼此支援。我們曾經就我們的商業計劃書,請教好幾位基督徒商人。在當地籌組建立公司時,我們也在香港請教基督徒律師幫助我們看懂法律、稅務條例要求等文件。
營商宣教雖然很不容易,但現今很多創啓國家為了與外國企業溝通做生意,積極學習國外的營商模式及技巧,也歡迎外國商人進入他們的國家。若我們能活用營商宣教策略迎上這個好時機,將打破創啓地區高墻進入他們之中,活出見證,傳揚福音領人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