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小學堂】民族藝術與差傳

作者/一心
(香港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宣教士,
從事識字教育及民族藝術事工)

本文取自《今日華人教會》2018年12月「民族藝術與差傳」一文
圖片來源: https://bit.ly/2SjYQic

 

 

民族藝術(Ethnoarts)事工近十多年間慢慢興起,它跟傳統和文化有著不能分割的連繫。我們可以運用民族藝術,以創新和獨特的方式回應主的大使命。

為何參與民族藝術事工?

我所屬的差會(香港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相信所有人都需要認識神的話,不管哪個文化或語言群體,從而得著生命的更新轉化;並且相信,只有透過自己熟悉的語言和文化,就是從小在家中或是成長的地方所用的溝通語言,才能清楚傳達和真正理解真理信息。因此我們致力在少數民族推行《聖經》翻譯、識字教育、民族藝術等工作,這也是我的異象。基於這樣的理念,我參與了相關的事奉。

我自小很喜歡特別的圖案、美術、工藝品等。當上宣教士以後,更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少數民族。近年我們經常接觸到一些從未聽聞的民族,當中不少以口述傳統為主。他們不太習慣讀寫,主要以口傳方式學習和溝通,將信息代代相傳。民族藝術其實結合了一個民族所推崇的美感、實用、溝通與表達,這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一環。很多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厚的民族智慧、經驗、感情和信念,若不能傳承給下一代,這些寶藏將會消失。

民族藝術是甚麼?

提到藝術,多數人都誤以為是指高雅藝術(high art),屬奢侈或有多餘時間才做的事。其實對很多少數民族來說,他們的藝術跟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比如是他們所住的傳統房屋、民族服飾、圖案、顏色等。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和文化,而藝術美感也存在於各個民族裡。人類的創意和想像以某種技巧和智慧,透過不同的媒介表達其民族美感和用作溝通信息,這些媒介歸類為音樂、視覺藝術、口頭藝術、舞蹈和戲劇五大類,當中包括民族服飾、頭飾、圖案、日用器具、遊戲和建築物,我們統稱為民族藝術。

民族藝術如何使人認識神?

要有效地傳遞信息,必先了解我們的受眾(目標群體),就是期望這信息傳遞給甚麼人,然後選擇適合的媒介,才可以把信息的意義準確無誤地傳遞給他們。其中一個例子是,某東南亞民族¹的其中一樣重要傳統樂器是鑼鼓,自古以來也被用於重要的場合,包括祭祀偶像和祖先。基督教傳入後,信徒便跟隨宣一心香港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宣教士,從事識字教育及民族藝術事工民族藝術與差傳天國事齊探討創新與差傳今7日華人教會二○一八年十二月教士棄用民族傳統樂器,只用西方傳統詩歌、吉他、風琴等。當地信徒和未信的村民不相往來。有一次,民族藝術專家被邀到族內教授音樂時,才發現詩歌雖被翻譯成他們的語言,但他們一直不明白當中的意思,只是盲目跟隨宣教士的教導而已。後來民族藝術專家與族人一起創作讚美詩,他們發現其實可以加入傳統曲調和樂器。他們練習所創作的新詩歌時,由於加入了傳統的曲調和樂器,附近的村民聽到他們的歌聲便很喜歡。在一次慶祝復活節的活動中,未信的村民也加入與他們一起唱那些詩歌和跳舞,縱使他們不太明白所唱的是甚麼。後來村民才獲悉詩歌的意思,也對詩歌所讚美的神產生好感。

由此可見,不管是翻譯《聖經》、教導人讀寫他們的母語,以至明白和落實應用《聖經》等,都不可忽略傳統和文化的影響力,因為找出服侍群體所認同和容易明白的媒介,才是最有效的溝通方法。透過民族藝術作識字教育、與《聖經》聯結(Scripture Engagement),甚至《聖經》翻譯,都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媒介。

如何應用民族藝術?

因此,我們鼓勵本地同工深入認識自身的民族傳統文化,作研究、探討和紀錄,再向族內長老詳細查詢該藝術形式背後隱藏的概念和信念。過程中需要不同階層的參與。

例如應用民族藝術在母語識字教育訓練項目中的三個步驟²:

一、發現(discovering):讓族人一同自由思考,發掘本族的文化資源、傳統藝術形式和價值,他們希望將甚麼傳承給下一代?例如他們有些傳統樂器或曲調,但可能已沒太多人使用或明白了,他們可以在這方面作深入探討。

二、決定(deciding):讓他們決定保存哪些資源或用在哪個課程發展項目上。

三、發展(developing):然後以他們選取用的文化藝術形式創作各樣教材,以及符合他們需要的課程,而教材需查閱、測試和再經改良。

這樣,學生學習得更易、更快和更有趣。學習之餘,他們也會更了解和認識其民族傳統藝術的形式。

總結

談到創新,其實民族藝術並非使用完全創新的藝術來吸引人,而是以已有的傳統文化價值作為根基。

在某次帶領如何在「與《聖經》聯結」(Scripture Engagement)事工上使用民族藝術的訓練時,其中一位學員表示,他們一直以為成為基督徒便要放棄其傳統文化,因為很多傳統文化也跟宗教有關,但他很高興地發現,原來他們可以成為有自身民族特性和傳統文化的基督徒。這也提醒我要學習客觀地觀察,提出合宜的問題,引導他們思考和探究自身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從而讓他們的文化和民族藝術重新活化起來,讓神使用來榮耀祂,也能透過民族藝術緩衝兩代之間的矛盾和傳承文化。這也涉及救贖藝術(redeeming the arts),³因為並非所有藝術形式也可以隨意使用,必須經過小心觀察、研究和分析,也需要族群的投入和參與。

 

 


1.因敏感度高,不便透露地點與民族名稱。
2.這概念來自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下簡稱SIL)東南亞大陸聯區(Mainland Southeast Asia)的麗莎.費爾斯特(Liz Foerster)和SIL國際的民族音樂與藝術國際顧問瑪麗.貝思.薩魯曼(Mary Beth Saurman)。如欲取得按部實行手冊(Producing Culturally Relevant Language Development Materials for a Mother Tongue-Based Education Program)的連結,請以電郵聯絡Liz_Foerster@sil.org或Mary_Saurman@sil.org。
3.參《洛桑第四十六號專案報告》(Lausanne Occasional Paper No. 46)(下載日期:二○一八年八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