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小學堂】別讓穆斯林移工,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者/哈利勒(化名),宗教學博士,現為台灣愛穆小組負責人及大學講師

◉文章出處/《華傳》第56期(2018/3-4月)「從口號到上帝的福爾摩沙——台灣教會面對東南亞移工的宣教機會與挑戰
(華傳全名為「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http://www.gointl.org/

 

台灣在全球華人的地圖中,有著非常特別的位置。不僅是地理位置緊鄰著中國大陸東南邊,隔著台灣海峽相望,更是歷史和政治方面的特別。跟中國大陸比起來,台灣保有政治和宗教自由。東南亞華人雖然在社經地位上佔有優勢,但民族環境有諸多限制。在美國的華人雖然生活條件優越,但始終是外來融合的民族,不像華人在台灣佔據主導地位,文化上可以自己當家作主。所以台灣不只被稱為「福爾摩沙」美麗之島,更是華人教會十分興旺之地,各宗派林立,超過千人的Mega Church也越來越多。 然而在宣教上,台灣教會並沒有像教會增長般的突破,根據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United Mission of Taiwan)2017年的調查統計,4000間台灣教會差派不到600位宣教士,而教會有宣教預算者不到四成。

筆者觀察有幾項主要原因導致此結果:

1.神學院幾乎沒有宣教課程

2.宣教士建立的教會沒有聽過宣教

3.參與宣教事工的大多不是牧者

 

簡而言之,台灣宣教有三少:走出去的少、受訓練的少、參與的教會少。大多數牧長和教會的理由,多是「跨文化宣教太難」、「去其他國家太遠」等,所以近幾年「家門口福音」的聲音越來越常在教會圈聽到。

所謂的「家門口福音」,也就是關注在教會身邊的弱勢及外籍群體。根據台灣內政部統計,2017年有穆斯林背景的印尼移工(工人、看護等)佔最大宗,超過30萬人,而因應台灣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台灣接收許多穆斯林背景的學生來台就讀,2017年達到將近4萬學生,每年約16%的成長速度,看似不多,但相較台灣一年入學學生不到25萬,4萬就不是小數字了。除了來台工作與就業人數快速提升外,台灣目前也因新南向政策而增加「穆斯林友善旅館」、「清真認證」、「穆斯林祈禱室」等友善服務,目前台灣已躍升穆斯林十大旅遊目的地國家第七名,台灣人接觸到穆斯林的機會,可見一斑。

根據筆者的觀察,台灣基督徒目前參與印尼事工有六種主要模式,

第一種為「連結牧長型」,這種模式主要有K機構(安全考量用代號)為代表,K機構因主要負責人多年耕耘該城市的牧長群體、聯禱會,所以時常帶領許多牧長前往印尼拜訪印尼教會,也邀請印尼的牧長們來台訪問教會,做出美好溝通和連結,因此該城市牧長們也共同領受「南島宣教」的異象,有一定的教會影響力。不過目前實際參與第一線的教會並不算多,還在起步階段。

第二種為「志工團隊型」,C機構原為一群關心印尼移工的志工團體,其中多為有印尼華人背景,所以有印尼文溝通能力,後與政府合作,成立社團法人,多用服務隊與志工隊的方式,與印尼移工們互動,建立關心的平台。與當地印尼社群和政府都有良好關係。

第三種為「真刀真槍型」,F機構長期關注勞工團體,對勞工福音事工頗有經驗,所以當印尼移工越來越多,F機構號召許多弟兄姐妹一起在週末到印尼移工聚集之處和街頭發福音單張,非常認真傳福音。不過志工們大多沒有受過訓練,而且又以發單張為主,所以有發現印尼穆斯林開始「敬而遠之」的現象,有越來越難接觸的趨勢,比較遺憾。

第四種為「內聚敬拜型」,筆者開始接觸印尼事工後,發現台灣有許多印尼華僑教會,主要語言都以印尼文為主,想必是參與印尼穆斯林事工的最佳人選。然而接觸不同教會後發現,許多華僑教會的形成,都是因為過去在印尼發生的排華暴力事件而逃到台灣,在這裡重新開始生活,因此對於印尼穆斯林群體是「敬而遠之」,對於印尼穆斯林福音事工,採取「能避就避」的態度,多專注於教會內的事務,甚為可惜。求神親自安慰他們受傷的心,能夠走出傷害,與其他不會印尼文的弟兄姐妹一起同工。

第五種為「默默耕耘型」,前面提到一些印尼教會不太接觸印尼移工福音事工,也有一些印尼華僑弟兄姐妹默默耕耘,例如一位女傳道看到印尼移工們在簽證及拘留上時常有需要到印尼在台辦事處辦事,就號召教會一群媽媽做印尼便當,每天開車一個多小時到辦事處門口用便宜價錢賣便當,同時也跟這群焦急等待簽證的移工們聊天、關心他們,風雨無阻,其精神值得我們效法。

最後一種型態為「雷聲大、雨點小型」,也正是多數台灣教會的縮影,近年來許多大型牧長聯禱會都會提到台灣移工的需要,時常提出「家門口福音」的口號,但多年過去,大多數教會仍然沒有動靜,停留在口號的階段。主要的原因,一是大家覺得語言不通和文化有障礙,所以知道該做,但不知從何著手,二是教會事工已經十分繁忙,牧長們大多不願意再多出一個「事工」,給自己添麻煩。

筆者這幾年在台灣推動穆斯林事工發現幾個嚴重的挑戰,
第一就是「關心移工的團體都不是教會團體,關心穆斯林的人都不是基督徒」。台灣有很多社會團體都在關心在台灣的東南亞移工,最有名的為“one-forty”,台中有「1095工作室」,台南有「南南」等,許多民眾已經開始關注這群遠渡重洋來幫台灣人照顧長輩、做苦力活的東南亞群體。這些單位都不是基督徒發起的也不是基督教機構,但應該最有上帝憐憫之心的教會,卻默然不語。

第二的挑戰就是前面提到過的,「參與事工的多是語言不通的,語言通的大多不想接觸」,印尼教會有天生的語言優勢,但礙於歷史傷痛的因素,很少參與到印尼事工來,所以參與的台灣弟兄姐妹倍感吃力,若能一起合作,那將會事半功倍。

第三個挑戰未來是即將來到的,也就是學生群體的福音事工。現在大多數有在做服事的單位都是針對移工群體,但面對與日俱增的學生群體,則是寥寥無幾。移工與學生的事工完全是兩個領域,需要更多有學生事工經驗教會和年輕弟兄姐妹投身進來,配合上策略,才能最好的把握穆斯林學生在台灣1-4年的短期學生生涯。

綜觀以上,今日台灣教會在參與印尼穆斯林事工十分緩慢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眼光」的問題,多數台灣基督徒與教會對伊斯蘭教與穆斯林十分陌生,所以就算印尼看護已經在自己的教會或者在家裡面了,還是有一層「無形的隔閡」在中間,沒有想到他們也是上帝創造、上帝所愛的個人,因此這群穆斯林移工就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錯失大好的福音時機。

放眼未來,基督徒與教會該如何突破呢?筆者認為應該從最根本的觀念開始改變,就像任何的福音事工一樣,「牧者、宣教士」絕對不是答案,而是每一位基督徒都可以參與進來的「大使命」,若基督徒都能用「上帝的眼光」來看我們週遭的穆斯林群體,在你的生活中、工作中,甚至教會中,就可以對這群離鄉背井的穆斯林付出關懷,建立友誼,並且與有經驗的宣教機構、宣教士合作。這樣台灣再也不是只會喊「家門口的福音」口號之地,而是最滿足上帝心意的「福爾摩沙」。

 

 

 

相關資料

印尼—國情提要及信仰概況
https://wp.ces.org.tw/印尼indonesia/

 

印尼穆斯林在台灣 生活現況與福音需要
https://krtnews.tw/supplement/kingdom-missionary/article/14024.html

 

我們身邊的穆斯林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strTID=1&strISID=162&strMAGID=M2017110304360

 

工業福音團契—印尼學生小組事工
http://www.tief-tw.org/news/2017/11/report-2.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