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小學堂】他是宣教士,他這樣管理時間…⏰

◉作者/蔡頌輝 (華傳前宣教士和特約作者)
◉文章出處/《華傳》第56期(2019/3-4月)「宣教士談生活紀律
(華傳全名為「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http://www.gointl.org/ )

同一般信徒談起宣教士的生活,我發現有兩種極端的看法。一是認為宣教士非常忙,他們需要處理簽證、居留、租房、駕照等問題,還要學語言、適應文化和環境,以及擔起各種各樣的服事,如講道、教導、佈道、探訪、培訓、帶敬拜、輔導等等,有些還需要經常長途旅行到幾個不同的地點服事,或受邀到工場以外的教會分享事工、推展宣教。與此同時,也有人認為全職事奉是一件很輕鬆的事。多年前,我在一個信徒車上聊起傳道人的生活,那信徒很直率地說:「作傳道人,只要一個星期講道一次就夠了,多輕鬆啊!」

究竟宣教士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呢?作為宣教士的我又是如何管理我的生活?本文以宣教士角度闡述,期待讓一般信徒能對宣教士生活有些了解,也希望能給那些面對生活管理困擾的宣教士做些參考。大家應該能想像到,所謂「宣教士的生活」並不是劃一的生活方式,加上宣教士所屬的差會、工場以及服事形式不同,個別都可能有相當大的差距。本文的分享,是根據我自身的經歷,加上我所認識的宣教士以及所見所聞作出一般性的歸納,並提出我個人的看法。此外,寫本文並不代表我自認是一個很好的時間管理者(本文沒有準時交稿給編輯就是一例),但整體而言,我認為自己還是有點效率的,希望藉此分享我的反思和學習。

坦白說,宣教士的生活的確可以很清閒,尤其是在一些同工缺乏或事工未成形的工場。在這種工場上,沒有在場的上級督導、沒有同工相互督促,也沒有常規性的聚會或事奉規範其生活,宣教士要睡到幾點都可以,平時做些什麼也不需要跟任何人交代,晚上要看電視看到什麼時候也無所謂。我在當神學生的時候,學校假期在一個剛剛開拓的小教會事奉,情況就像這樣。整個教會就只有我們夫婦倆,完全沒有人管。當時還是神學生的我頓然發現,原來傳道人的生活可以如此自在,但與此同時我們內心也馬上領悟到,這其實是一個極大的試探——懶惰的試探!於是我們開始給自己做具體的規劃,自我約束去做該做的事。

不過,按我的認識,大部分宣教士平時都很忙。他們有清楚從神而來的呼召,非常慎重地看待自己的身份;他們有愛靈魂的心,服事的對象任何時候有任何需要他們都會熱心幫助;他們有福音的使命感,總是不錯過每一個向未信者佈道的機會;他們有事奉的火熱,總是在工場開展各種事工。有些宣教士甚至可說是「工作狂」,做到身體出問題,甚至精力耗盡,被迫休息。

顯然,過度清閒以致閒懶是不對的,過度操勞以致身心崩潰也是不好的。究竟要如何在個別不同的情況中取得平衡的確不容易,更沒有一套方法適合所有人,不過有一些大原則還是可以供大家參考學習。當別人問我時間管理的方法時,我總是給他一個簡單的公式:

 

規律+紀律=效率

所謂「規律」是指計劃,包括分辨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是每天必須完成的、哪些事情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哪些事情是長期的計劃但目前必須按部就班地落實等等。我本身並沒有為每一天的生活作詳細規劃(我承認,自己曾經這麼做,但後來無法持久),卻有為每天、每週或每月,甚至某一年必須完成的事定下目標,並且大部分都可以達標。

所謂「紀律」就是必須規範自己去落實所定的計劃。無疑這是大多數學習時間管理的人失敗的原因,他們太輕易更改自己的計劃,而且往往影響自己計劃的無法落實的因素不是其它重大事件,而是上網、看視頻、吃宵夜、打遊戲……如果我們能對自己有高一點的要求,無論速度快或慢,按著所定的計劃一步一步前行,我們就會看見事情一件一件完成。

對於其他認真的人,我覺得有必要說明我對「重要」的定義。上一段提到我們需要分辨輕重,究竟何為輕重?或許很多人馬上想到的就是在諸多要完成的事情當中影響較大的那些,如準備講道、教課等等。然而,我認為的「重要」還包括了一些一般人會為了完成重大事工而犧牲的那些事——睡覺、吃飯、運動、靈修以及和家人的關係。我認為,缺乏效率的原因,一大部分是因為沒有看重這些重要的事。有些極端保守的想法甚至認為,太看重這些事是某種不忠心的表現,他們認為神國最忠心的僕人就是那些為了事工廢寢忘食或忽略家人的人。我就聽過一個宣教士很自豪地說:

「如果神造我們是不需要吃東西和睡覺那就好了,我就可以為主做更多的事!」

我還在神學院裝備期間就已經操練定時睡覺和吃飯,這聽起來很簡單的事對許多神學生卻是一大挑戰!很少有神學生不熬夜的,但我在台北華神讀聖經碩士和神學碩士期間,幾乎完全沒有熬過夜,包括要考試期間或報告期限臨近時。我每天早晨定時五點起身、靈修,六點出外跑步,大概四十五分鐘回到家,洗刷、吃早餐、送孩子上學,然後便開始我一天的學習。我在圖書館會待到晚上八點,然後準時收拾東西回家,陪孩子玩一個小時,等他們九點上床睡覺之後,我再讀一個小時的書,十點準時上床。這種規律的生活讓我經常保持在最佳狀態:因為有充足的睡眠,上課、寫作業精神特別好,並且因此不會時常生病,對自己的家人也不會有太多的虧欠感,且能保持良好的家庭關係。坦白說,不熬夜、不忘食,固定靈修和運動,課業成績也是可以很不錯。

有一段聖經給我對生活紀律有很大的啟發,那就是馬大和馬利亞接待耶穌的故事:

他們走路的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女人,名叫馬大,接他到自己家裡。她有一個妹子,名叫馬利亞,在耶穌腳前坐著聽他的道。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就進前來,說:「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嗎?請吩咐她來幫助我。」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十38~42)

我無意在此解釋故事的細節,但想指出一個很多人忽略的背景。古代傳統觀念和文化認為,女性是不配領受教育的群體,她們被禁止在法庭上當證人,也不能參與各種宗教禮儀。婦女的角色和責任是在家中服事,包括照顧孩子,維護丈夫外觀的吸引力,以及做各類的家務,包括接待遠客。像耶穌這麼尊貴的客人到訪,接待工作當然不容馬虎。在這個文化背景下,馬大為接待耶穌而忙被視為是正常的,而馬利亞選擇和其他人一樣坐在耶穌腳前倒是很難被接受。但耶穌不這樣看。耶穌對馬大抱怨的回應意味著,在神的國裡男女並沒有地位上的差別,他們同樣有權利可以領受神的啓示和恩惠。

今天的社會也一樣。即便是在全職服事裡,我們也常被無形的、既定的觀念支配著,包括從教會文化、支持者的期待、差會的要求等而來的壓力,催逼著神國工人不敢鬆懈,搞得自己很辛苦。一旦不達標,我們就會對自己感到不滿,甚至妒忌別人、埋怨神。結果,很多本來有意義的事(如馬大服事耶穌)變成煩躁、有價值的事變成浪費時間、榮耀的事變成羞辱、教會生活變成了負擔、責任變成了壓力,即便是事奉也變成了工作。

如何避免自己落入這種光景?偶爾學像馬利亞是必要的。有一件事聽起來很奇怪,卻是事實:當我們感覺到生活沒有效率時,往往不是動作和腳步不夠快,而是不懂得如何放慢;我們感覺到生活沒有價值感和意義感,往往不是事情做的不夠多,而是不做事情的時間、安靜的時間不夠多。懂得放慢腳步、懂得安靜調整視角,我們看萬事就會不同:工作變成事奉、世事變成天事、傷害變成醫治、嫉妒變成欣賞、軟弱變成剛強、灰心也能重新得力……

不要自作聰明,按照神造人所定的規律去生活,才是最好的。

—相關文章—

<紀律使人蒙福:活出有紀律的信仰生活>
https://www.ct.org.tw/1221137
<從「紀律」到「自律」>
http://www.cdn.org.tw/News.aspx?key=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