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關顧】第三文化小孩,永遠都是外國人?


【想一想】

為什麼宣教士子女常被稱為第三文化小孩?
難道他們都是在第三世界(開發中國家)長大?

 

【第三文化的定義】

所謂的第三文化,並非指某一種「同樣的文化」,而是指一種狀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接受護照國的文化,加上成年前長期居住環境的一種或多種文化影響,交錯而成為「第三文化」。

不只宣教士子女,第三文化小孩還包括外交官小孩公司外派人士小孩駐外軍隊小孩等等等。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是一位著名第三文化小孩,小時候在美國長大,隨後和繼父與母親到印尼生活。
在埃及生活的希伯來人摩西、被賣到埃及做奴隸的約瑟,被擄到巴比倫的但以理,他們都是聖經中的第三文化小孩

 

【既不是這樣,也不是那樣】

第三文化,是一種「既不是這樣、也不是那樣」的文化,所以常常讓第三文化小孩覺得自己不論到哪裡都像「外國人」,哪裡都不像家鄉,到哪都是客人。

第三文化小孩,Third Culture Kids,簡稱TCK

 

【第三文化小孩的四大面向】

按照TCK適應環境程度不同,可能呈現不同樣態,一共有四種:
1.外國人
長相與內在思想都和當地人截然不同,例如白人家庭初到非洲。

2.養子女
在當地文化生活久了,長相雖然不能改變,思想卻逐漸融入當地文化,猶如當地人的養子女。

3.鏡像
如果TCK在寄居地生活得夠久,可能舉手頭足都與當地人相同,從裡到外就像在跟當地人照鏡子一樣。

4.隱藏移民
與母國交流的親友們雖然外貌相似,但隨著在異地生活時間的長短、對當地文化融入程度的深淺,內在思想已經與母國親朋好友們有許多的不同。他們常比外國人更容易受到誤解、思考模式另類、不合群、怪胎、不懂事⋯⋯。

 

【第三文化小孩的豐富收穫】

1.相對強大的語言能力
因為生活經驗多元,通常有較佳的語言能力,能流暢使用自己的母語、生活在當地的語言及主要國際語言。

2.相對廣闊的世界觀
從歲首到年終、從早到晚的海外經歷,讓TCK對世界的認知比其他人更豐富、多元。

3.相對敏銳的觀察力
為了能在劇烈變動中生存下來,TCK被磨塑出相對敏銳的觀察力,能準確快速判斷如何生活、交際。

 

【第三文化小孩的困難挑戰】

1.自我定位的困難
穿梭在各種不同的語言、文化之間,TCK常要面對:「我是誰?」、「為什麼在這裡?」、「我是局內人還是客旅?」,也許最舒適的定義就是:永遠的外國人

2.難解的隱形憂傷
關係、景緻、氣味、街景都無法打包帶走。
這種「離別的哀傷」會隱藏在記憶深處,時不時會衝撞TCK的生命。

3.延宕的青春期
許多TCK的青春期較同年齡成熟,到成年之後才開始「彆扭」!
當別的青少年開始反抗、挑戰父母底線時,TCK還在費力面對環境、找尋生存之道。
到了比較穩定的成年時期,才開始發展自我。

4.文化衝擊
TCK除了要面對變換空間帶來的不安定感,在進入新的語言、文化時,也會帶來不小衝擊。
回母國後,還會經歷「反文化衝擊」——自己身上的新元素,加上家鄉文化的變動,勢必會出現對撞出「驚訝、驚嚇」。

 

【如何與第三文化小孩相處】

禁問「你喜歡A國還是B國」
對TCK來說,每個地方都是他真實生活經歷的一部分,難以割捨。

禁問文化刻板是非題
「你是從泰國來,那你是人妖嗎?」、「你騎大象上學嗎?」
奇特的世界觀,會讓TCK覺得被冒犯,不知道如何回應。

平衡看待TCK的境遇
TCK特別的生命旅程,確實會面對許多挑戰,但同時也會帶來許多收穫。
不是單單只用「好可憐喔!」或「真令人羨慕!」來總結。

 

【結語】
祈願日後我們對TCK有更多認識,在主愛中協助他們有更好的成長,活出上帝所賜的精彩、豐盛的生命。


原載於《威克理夫通訊》2023年7月號,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授權轉載,網址:https://www.wycliffe.org.tw/zh-hant,版權所有,請勿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