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小學堂】我們期待看見:貧窮與富裕的教會,在普世宣教中攜手同行

 

◉作者/惟恩 (馬來西亞人,海外基督徒使團宣教士)

◉文章出處/《華傳》第58期(2019/7-8月)「貧窮,宣教?」,圖片來源
(華傳全名為「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http://www.gointl.org/

貧窮與宣教在過去兩百年的宣教歷史中似乎分不開。宣教的是 「授者」,貧窮的是「受者」。

這一種互動在各地的宣教工場中頻頻出現,成為過去兩百年教會宣教模式的主軸。為何?過去在西方教會所主導的宣教運動中,西方教會代表的是先進、文明、富裕、強大的西方世界,相對的,他們的宣教對象往往是較落後、貧窮和弱勢的非西方世界。於是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許多西方教會差派宣教士到貧窮的非洲和亞洲傳福音、建立教會、扶貧、建立學校,和醫院。

查理斯˙範˙英恩博士說:「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以來,基督教會和宣教機構似乎有如此的假設:宣教活動主要由憐憫的事工構成,從擁有的人向未擁有的人;從強壯的向軟弱的;從聰明的向未受教育的——從強者的位置宣教。」 這一種宣教模式今天仍在影響普世教會。我在非洲的一個主要城市服事,也常常接觸非洲的教會。這一個城市的貧窮人口占城市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教會就在貧窮人口當中,但是身處貧窮人口中的教會如果不是認為宣教是西方教會所做那高不可攀的事情,那他們對宣教的認知總還是被局限在一個框框裡:「宣教即是到偏遠地區更貧窮更弱勢的群體當中,透過慈惠工作和福音的宣講帶領人信主,建立教會。」對於比他們富裕的亞洲僑民(包括印度人和中國人),教會從來未曾想到他們的責任。 然而貧窮者是否也可以參與普世宣教?宣教是否也可以從貧窮的到富裕的?從無權勢的到有權勢的?從軟弱的到強壯的?

貧窮的教會

在過去五十年,普世教會的面貌在蛻變中。昔日在宣教工場的教會蓬勃成長,反而西方教會在面對世俗化的衝擊下漸漸衰弱。普世教會的中心已經從西方世界轉移到了非西方世界的亞洲、非洲和南美洲。富裕和掌握宣教資源的是西方世界,宣教對象乃是貧窮的非西方世界這一種簡單二分法,已經不能表達今天普世宣教的現象。

一百年前的非洲人口中僅有大約百分之一是基督徒,今天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基督徒卻占了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從西非的拉各斯,阿克拉到東非的內羅畢,坎帕拉,教堂林立,有歐式建築風格的宏偉教堂,也有用帳篷搭起來的簡約教堂。這一個區域直到今天依然是貧窮的世界,而教會就在眾多的貧窮者當中;屬靈生命豐富,物質資源卻短缺。非洲的教會是如此,南美洲的教會也是如此,亞洲地區的印度教會,尼泊爾的教會,菲律賓教會也是如此。

非洲教會不富裕,物資缺乏常是他們的經歷,他們也與豐厚的西方基督教資源有距離。但是當西方教會在面對老齡化的挑戰時,非洲二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口卻占了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教會人口的結構也是如此。我們所在的城市,教會和機構領袖中,三十出頭,年輕、有朝氣的,比比皆是。非洲教會雖處在貧窮人中,卻也同時在年輕、有朝氣、有生命力的年輕人口中。這難道不蘊藏宣教的動力?

富裕的歐洲今天已經是後基督教區域,在當地,有許多歷史悠久的教會人數凋零,也有許多教堂待售。中東則是穆斯林地區。今天卻有眾多非洲的弟兄姐妹在這歐洲和中東從事本土人不願意做的工作。他們是在異鄉,常是無權無勢無力的小人物,但是上帝難道不能夠藉著他們叫歐洲再次被福音化,叫中東的穆斯林也歸向爾撒。全球人口大流動也把為數眾多不曾接觸過教會,不曾聽過福音,在經濟上卻是富裕的中國人、印度人帶到非洲教會門前。上帝難道不能夠藉著非洲教會叫亞洲僑民也歸向基督?

貧窮的教會難道不能夠參與普世宣教?宣教難道不能夠從貧窮的到富裕的?從無權勢的到有權勢的?從軟弱的到強壯的?

貧窮的基督

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全然表達了在軟弱中宣教的本質。耶穌基督——神的兒子在永恆裡與父神同享榮耀,卻甘願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耶穌基督謙卑自己到一個地步,甚至能夠也願意被傷害。在十字架上,他本可以吩咐十二營的天使來保護他。但是他拒絕了。他表達了愛的本質在於犧牲而不是能力的炫耀。他要求門徒背起十字架而不是高舉十字架跟隨他。

在耶穌所教導的天國比喻中,天國的進程並不是靠權勢、能力和資源轟轟烈烈前進,卻像芥菜種子,微不足道,放在掌心,風一吹就散開了。天國也像撒種的出去撒種,深知所撒下去的種子有不少不會發芽不會結果,但是撒種的還是慷慨撒了。天國似乎就是在軟弱中前進。看似軟弱卻帶有盼望,因為也必會有撒在好土上的種子,有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收成……微小芥菜種子也會成為讓百鳥棲息的樹木。

貧窮中宣教

今天眾多基督徒來自相對較貧窮的地區:非洲、南美洲、亞洲,他們在世人眼中相對較弱勢,有智慧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但是他們所背負的軟弱是否隱藏了宣教的能力?就像那微小的芥菜種,就像那埋在地裡死了的種子,就像在逼迫中前進的弱勢初期教會。

初期教會

耶路撒冷教會在宗教領袖的逼迫下,眾人的嘲笑中前進。使徒行傳記載說,當逼迫臨到耶路撒冷的教會,門徒們都離開耶路撒冷分散到各處。不過無論他們在何處,他們都在傳道。

福音就隨著這一班無名基督徒的遷徙傳開了,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被風吹散,撒在泥地裡。耶路撒冷以外的第一家教會——多元種族的安提阿教會就是由這一班邊緣難民所建立。教會的首三百年在軟弱中前進,然而這一班在邊緣的群體卻在三百年內顛覆了羅馬帝國的核心信仰,叫教會開始以羅馬為中心,往外輻射。

查理斯‧範‧英恩(Charles Van Engen)說:「在基督的事工中,在保羅對宣教的教訓中,以及在整個宣教歷史中,神極頻繁地使用了軟弱的、貧窮的、被迫害的,以及未受教育的,向強者、受教育的,和有能力的『傳福音』。」

貧窮但富足

初期教會貧窮,身在邊緣,常遭逼迫,但是貧窮和逼迫沒有阻攔他們將福音傳遍羅馬帝國。耶穌基督復活的能力在他們的軟弱中彰顯,福音在他們瓦器般的生命中更顯出能力是出於神。他們是貧窮的,也是富足的,富足,因為他們有豐富的宣教生命。在我所認識的非洲弟兄姐妹中,也有貧窮卻富足的。

娜麗

娜麗的父親是計程車司機。她大學畢業後加入一家本土的差會為實習生,也參加一年的跨文化培訓課程。課程結束後,她加入我們的團隊,也成為向中國僑民傳福音的一員。她的數位大學同學支援她部分經費。他們都剛剛畢業,也剛剛入職,薪金都不高,所以娜麗也開始部分時間工作以賺取所需的經費。娜麗開始學習漢語,也積極學習教導中國人本地語,以接觸中國僑民。在她所住的城市,中國僑民的經濟水準都比本地人高,他們也往往會以大中國心態來看本地人,但是這一切卻不消滅她向中國僑民傳福音的感動。她深深知道雖然她比中國人貧窮,但是她在基督裡卻是富足,那是許多來到非洲的中國僑民所沒有的。

衫茶

衫茶住在城中的其中一個貧民區。他是體育友誼事工(Sports Friends Ministry)的同工。他訓練貧民區的青少年人踢足球,與他們建立友誼,也建立他們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有一天衫茶舟車勞頓從城北到城南來我家與我見面。他說他住的那一個地區有中國人承包建醫院。每一天下午都有好幾位中國人來到他們練球的小草場,遠遠的與他們有微微的眼神交流,偶爾也隨著他們跑圈圈,不過卻從來不曾與他們有進一步的交流。衫茶問:「我該如何接觸他們呢?我該如何與他們分享福音呢?」在貧窮中的衫茶願意向富裕的中國人傳福音,因為主耶穌基督甘願貧窮,好叫他成為富足。

貧窮的豐富

貧窮、在邊緣的也能夠向富裕、有權勢的宣教,因為貧窮者也常是心靈謙卑,自覺軟弱的人。他們知道自己有缺欠,所以更加願意依靠上帝的大能,仰望上帝的工作,熱切期待上帝藉著他們成就神國的宣教。 其實這豈不是宣教靈性(The Spirituality of Mission)的核心嗎?這豈不是富裕的教會也該擁抱的宣教靈性嗎?

窮寡婦的小錢

幾年前,我在東亞某大城市服事的時候,也有機會接觸印尼姐姐(保姆),參與印尼姐姐教會的講台服事。她們家裡的經濟條件差,所以為了生計,為了家人,她們到東亞的大城市從事當地人都不願意做的保姆工作。她們當中有年輕,有較年長的,有單身,有已結婚,也有守寡的……她們絕大多數都在當地信主。

2014年7月,在我最後一堂的講道後,姐姐們邀請我和妻子到台前跪下,然後她們一個一個走上前來,圍繞著我們,放聲禱告、歌唱,奉聖父,聖子,和聖靈的名差遣我們。聚會後她們還收了一筆奉獻給我們,說是給我們到非洲的盤纏費。我們捧著那一紙袋的鈔票,感恩的眼淚不由自主奪眶而出。她們的奉獻就像是窮寡婦的兩個小錢,看似少,卻是豐豐富富的發自心裡。她們在物質上有缺欠,她們靈裡或是稚嫩,但在心志上卻是成熟。以後她們這一班小人物將要散開在不同地方,或許他們會像乃縵家的小女子般,向富足的主人家見證基督。

難道貧窮、無權勢的教會不能夠向富裕、有權勢的宣教?

南美洲的宣教學者Samuel Escobar說:「當宣教的動力不是來自有權勢的,或是來自優越的文明,而是來自底層的,缺少經濟和技術資源的小人物,自有其奧妙之處,因為他們是對聖靈的工作敞開的。」 那是十字架的軟弱勝過死亡和黑暗的奧秘,那是聖靈行在水面上的奧秘。

Philip Jenkins提醒我們今天的基督教正在貧窮和受逼迫的群體中蓬勃成長,而在富裕和安穩的群體中式微。或許未來的宣教動力就來自人們眼中軟弱、邊緣的小人物。

那難道富裕的教會不能夠像貧窮的教會一樣擁抱軟弱中的宣教,棄絕勝利主義,拒絕獨當一面,拒絕父權主義,謙卑與貧窮的教會在普世宣教中同心同行?

未來,我們期待看到貧窮的教會與富裕的教會攜手,帶著僕人的胸懷,謙卑的心,從六大州到六大州見證基督。不管是財主或窮寡婦,都深知自己的不足和缺欠,謙卑卻歡喜的把所有都投進去了。

 


 

*參考資料:

1.查理斯˙範˙英恩,從軟弱開始的宣教 (美國大學研究)。
2.https://www.afidep.org/our-work/population-change-sustainable-development/current-programmes/regional-analysis-youth-demographics/
3.查理斯‧範‧英恩,從軟弱開始的宣教 (美國大學研究)。
4.Samuel Escobar, A Time for Mission (Leicester: IVP, 2003), 17.
5.Christianity is flourishing wonderfully among the poor and the persecuted while it atrophies among the rich and secure. Perhaps the future of mission lies with the vulnerable, the powerless, and the small people of our world. Philip Jenkins, The Next Christendom: The Coming of the Global Christianity (New York/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