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關顧】進入禾場的關顧|了解跨文化工人面對的失落與哀傷
生而為人,都難以逃離失落與哀傷的課題。
對跨文化工人來說,
傅美惠(Marjory Foyle)提出的「過客症候群」貼切地表達了跨文化工人處在相對頻繁的變動與離合、失敗與幻滅。
除了建立個人的支持網,母會在宣教士關顧中發揮的力量跟影響力不容小覷!就像父母對兒女的支持與關愛一樣,使每一個跨文化工人在高壓的宣教禾場中,放心快樂地長久服事。
【跨文化工人面對什麼樣的失落與哀傷?】
1.)死亡。失去配偶、孩子、同工等⋯⋯
2.)瞬間發生的災難或令人衰弱的疾病。地震、傳染病、搶劫綁架、炸彈攻擊、慢性病、因醫療資源落後而延誤治療之情形等⋯⋯
3.)生命階段的失落感。老化與退休、非自願離開工場、接受階段性服事的終點、工場夥伴的來來去去、與過去擁有的一切劃下句點等⋯⋯
4.)失去夢想、盼望和計畫。被背叛、無法達成個人服事預期的目標、失去/錯過的機會、破裂的夥伴或家人關係等⋯⋯
5.)失去形象。職位或是在團隊中被取代而感到失去價值,認為自己再也無法貢獻所長等⋯⋯
6.)幻滅感。這是一種嚴重的悲傷,擊打人存在感的核心(信仰體系),害怕所信的不會成真,耗盡使我們面對需求時反而麻木無感,在過大的壓力而暴露出「黑暗面」等⋯⋯
【那是什麼樣的感受?】
混亂。混亂是悲傷的本質,因為當我們試著去釐清無法理解的事情,或著是在沒有處理的情緒中找尋意義,便會產生心中的混亂。創傷經歷會持續消耗我們的精力、影響服事的生產力、甚至影響清晰理性思考的能力。
生而為人,都難以逃離失落與哀傷的課題。有些失落可以預期,有些卻是不可預期。這是必經的過程,而每個人面對需要的時間也不同。只是在面對的過程,終究我們需要決心做出改變,不要因為失落的經驗變成冷硬心死的人,要知道神永遠是困境中的出路!
【失落中可能遇到的試探是什麼?】
– 認為悲傷沒有終點:被困在悲傷裡
– 憤世忌俗:變得憤怒而愁苦,否定將來可能發生的好的轉變
– 與他人疏遠:透過『自我防衛』以避免失望,逐漸對他人的心痛、苦難、哀傷變得無感
【困境中,您仰賴誰的支持?】
每一個基督徒在困境中都需要面對一個問題:神是否擁有主權?祂超越一切風暴?祂充滿愛與大能?祂永遠良善?
– 宣教士可以為自己做什麼?
- 讓神的話語成為受苦中即時、有益且珍貴的指引。
- 以實際、謹慎的原則面對失落與哀傷:
◈悲傷充滿危險也充滿機會
◈好好悲傷的人也會好好的活下來
◈悲傷會有不同表現形式
◈向你自己、神、別人承認失落
◈不要避開別人
◈明白失落與哀傷中會伴隨許多情緒
◈不要急著克服失落與哀傷 - 主動尋求支持網的代禱和扶持
– 外界支持網
對於受苦者來說,最有用的也許是伸出援手。陪伴、擁抱、煮飯、洗衣服、打掃廁所、一通電話、用小紙條表達關心及愛⋯⋯讓神的愛透過你「具體的行動」成為強大的醫治力量!
對宣教士來說,最重要的支持系統其實是「母會」。母會的支持對一個宣教士的重要性在於:有一群宣教士熟悉的牧者與弟兄姐妹成為他們的精神後盾,若沒有這樣的精神後盾,宣教士就會非常孤單。
A.為宣教士禱告奉獻,與他們同工
這樣的行動其實是對宣教士服事信任的一個表現,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鼓勵!
母會和宣教士的關係,就好像父母和女兒的關係一樣,兒女最在乎的就是父母對他們的支持。
宣教士帶著母會的支持與愛被呼召出去做跨文化宣教士,這對教會來說,是何等的福氣!
B.服事路上,同理宣教士的心情,陪他們同行
宣教是神託付給教會的大使命,因此宣教士關顧也是教會義不容辭的託付與責任。母會和宣教士間的牧養關係,自然而然地便成為一個最理想的關懷群體。雖然宣教士進到工場後,母會對工場狀況不盡全面了解,然而還是有許多方法繼續屬於您教會的宣教士關顧,也許可以這樣試試:
1.母會中替宣教士組織後援會/關顧小組
2.除了收代禱信,個人/小組主動認養宣教士忠心地禱告
3.主動關心宣教士的近況,鼓勵他們表達個人的關切和需要
4.安排短宣隊:教會弟兄姐妹一起到宣教士的工場配搭服事
你怎會沒有傷痕?
沒有傷痕的人
怎能走到遠方? ——賈艾梅(Amy Carmichael)傷痕雖然痛苦,卻使人在極限中經歷神的能力。
過程雖然痛苦,但路途中的陪伴與支持,能叫我們每天醒來帶著力量往前走。給每一個宣教士,給每一個差派宣教士的母會:
感謝有您,跨文化宣教服事雖有許多不容易,卻如盛開的花叫數不盡的靈魂心中發出讚美神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