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才有的【宣教三寶】-平凡邁向非凡
文/煙花
本文取自『華傳期刊』第70期-《從這一步,到那一步》,訂閱華傳刊物
三年前我們應邀去一個家庭教會G教會,開展《把握時機》的宣教課程,整個教會從一個相對狹窄的視野中走了出來。我們對教會牧師說,我們是在宣教好土的教會中尋寶、挖寶、琢寶的。教會牧師說:「我們教會的弟兄姐妹都是寶,你們都拿去,教會的資源也跟著一起走。」這番話讓我吃驚,幾乎沒有哪個教會的牧者第一次見到我們就會說這樣的話。在那之後,我們與G教會之間頻繁走動,關係越來越好,彷彿天作之合,一直處在蜜月期。
那一年的暑期,G教會差派了兩位年輕弟兄與我們同去新疆訪宣。我們在那有資助大學生的公益項目,有些學生在北京念書,他們就可以和學生建立關係,經常地關懷他們。這也算是門前禾場事工的開始。
翌年,我們力推林安國牧師的《塑造教會成為使命群體》(以下簡稱《使命群體》)的課程,因為宣教最終要落實到教會,只有教會才能提供宣教的三寶:人力、禱告和金錢。一個人無論參加多少次宣教特會,宣教士分享見證會,期間的感動、領受和呼召都要落實在自己的教會中。如果一個教會是沒有使命的,任憑某個信徒的感動,教會仍舊無動於衷。宣教士是前線的戰士,教會是宣教士後援的保障,後方如果沒有健全的保障機制,那麼戰士的作戰將會事倍功半,嚴重時甚至毀於一旦。所以,教會要參與宣教,必須建立健全的宣教機制,而機制的第一步就是宣教教育。心思意念的轉變必須從教育著手。
那麼好的課程當然第一想到G教會,可是他們平時的事工很多,根本排不出其他時間來上這個課程。經過教會同工的一番禱告後,決定用六個主日,每個主日上兩課的方式來進行此課程。真為他們有這樣的決心感恩!上完課程之後,他們並沒有停留在知識層面的更新,而是馬上建立了宣教小組,一個月一次為宣教禱告。
《使命群體》課程中的第一課就講到教會需要有延伸的增長。有兩位G教會弟兄跟我們去新疆參加了一個藝術家團契,他倆本身就是作音樂的。藝術家團契建立的目的是跟某藝術中心從事藝術的人傳福音。有時,他們還會為自閉症患者創作一些歌曲,通過悠揚、歡快向上的旋律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給予他們更多未來的盼望。
不僅如此,這一兩年來,G教會有很大的變化,在其他省分也有外展事工,幫助那裡的弱小教會。宣教小組還參與了「住醫小家」項目,幫助身患重疾的孩童,在醫治過程中擁有暫時休息的場所,給予這些急難家庭心靈上的慰藉。這些都是神在G教會上的奇妙作為,我期待以後還要看到更大的作為。
E教會是G教會的兄弟教會。這兩個教會的牧者二十多年前同在海外信主,接受裝備並領受呼召回國建立教會。E教會也是我的新教會。相對G教會來說,E教會更為謹慎和保守,很少與外界接觸,自成一體。
當我們沒有認識到,神救贖萬民心意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時,我們所關注的就是眼睛所能看到的一畝三分地,不外乎自己、自己的教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禱告也是圍著這個圈子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今天很多教會是這樣的,對外面的世界沒負擔,沒異象,沒看見。生命的扎實是為了使命的傳遞,缺一不可。以利亞在洞裡大發熱心,神卻對他說:你在這裡做什麼?使命的傳遞需要走出自己安逸的環境,就像彼得不願意待在可以躲避風浪的船艙,到耶穌那裡去,進到水深之處,經歷生命的豐盛。船被造,不是為風平浪靜的避風港,而是為驚濤駭浪的深海洋。
當《使命群體》最終來到E教會時,我期待、興奮又有些許擔憂。期待和興奮是希望神藉著課程拓寬弟兄姐妹的視野,更能明白神旨意與自身所要擔負的使命,使教會有不一樣的更新和翻轉。擔心的是,曾有那麼多教會上過宣教教育的課程以後,一時火熱,後來又歸回不冷不熱的狀態。宣教對他們來說只是蹭個熱度,刷個流量。
感謝主,當上完前面六堂課時,弟兄姐妹在主日的禱告就不一樣了!不再只是為教會四面牆裡的需要禱告,而是看到未得之群的需要,看到禾場工人的需要。當全部課程結束後,我們提議在上海組織宣教士足跡遊。大家一聽到這,宣教的熱情再度被挑旺,立刻建群,並分派參與人員各自任務。有的搜集來華宣教士從事教育方面的資訊,有的搜集醫院方面的資料,並計劃在兩個月之後先有第一次的宣教足跡遊。
除此之外,E教會有五個人報名參加成為線上中文教學的志願者。這個線上平台,是所認識同工的英語培訓平台,最近響應號召,讓更多邊疆山區裡少數民族的孩子能學習普通話。鑑於這樣的需求,我們呼籲教會肢體積極參與。最後,不僅有E教會的五人,G教會也有五人參與。
基督徒的生命應該有兩根管道,一根是接到上帝的恩典,另一根是把上帝的恩典從我們這流出去。只有雙管流通的生命才是活的生命,是施比受更有福的生命,是神悅納的生命。一路走來,我們驚歎、驚奇神的作為,祂帶領教會走到水深之處,經歷祂豐盛的同在。身處其中,我們的生命也越發飽滿和豐盈。
教會要參與宣教,必須建立健全的宣教機制,而機制的第一步就是「宣教教育」。心思意念的轉變必須從「教育」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