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小學堂】Take care,親愛的宣教士♡

◉作者/王鈴惠(資深宣教士,目前在泰國清邁The Well International 從事宣教士關顧。)
◉文章出處/《華傳》第54期(2018/11-12月)P.3「華人宣教士的自我關顧」

 

二十八年的宣教經驗,我看到、
也體會到跨文化宣教士最大的挑戰,
或許不在環境的艱辛,
而是處於一個孤立無援的環境。
那份孤單感沒有人了解,
肩上的重擔也無人分擔。

華人宣教士面臨的更大挑戰,或許還不是那份沒有人了解的孤單感,而是我們都在照顧別人,卻不懂得照顧自己的需要。華人文化傳統的美德是勤奮、堅忍、犧牲。因為這些特質,華人宣教士願意去到環境異常艱辛的宣教最前線。然而,去到一個完全孤立無援的福音處女地,華人宣教士必須學會懂得自我關顧,否則再堅強的鋼鐵漢子/姑娘恐怕也存活不久。

認識自己的有限

我喜歡問華人牧師一個問題:上次你帶師母,兩人一起去旅行是什麼時候呢?我常得到的回答都是:「哪有時間?」出門是爲了服事,服事完要趕緊回家,因爲教會不能空置太久。這就是典型華人宣教士孤軍奮戰的問題,什麼事都非你不可。過去這些年在The Well International國際宣教士關顧團隊中,我學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每位宣教士帶來的沉重問題不是一定要我才能處理,我也能選擇性說「no」,因為有其他人可以說「yes」。華人宣教士自我關顧的第一課就是要認識自己的有限,學習建立團隊,並懂得與別人同工。可是,在福音未及的處女地,有時候你或你的家庭可能就是這個城市僅有的宣教士(家庭),那麼,要去哪裡找團隊?祕訣乃在於:在沙漠裡開江河,擴展你的疆域。如果你的差會在你所在的工場沒有團隊,那麼,你就要走出去,去找當地其他本國或他國宣教士成為你的團隊,一起服事,也一起團契。(如果你是那個城市僅有的宣教士,那麼請不要前往,因為你無法存活!)

建立當地的支持系統

學習建立當地的支持系統是宣教士存活的重要關鍵,而工場上的其他本國或他國宣教士就是你最重要的支持系統。在未有「宣教士關顧」這個運動之前,其實早就有宣教士關顧了,過去所採用的模式就是「前人帶後人」。我去阿根廷宣教第一年,是先被派到一個叫San Juan的小鎮和一對有經驗的加拿大宣教士夫婦一起學習。現在回想起來,那一年在生活和服事上的學習,應是我整個宣教生涯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華人跨文化宣教歷史不長,因此,年輕新進的華人宣教士缺乏在工場很久、很有經驗的老手可以帶領他們。其次,華人宣教士往往礙於語言的限制,不能接觸到工場上其他有經驗的他國宣教士,這其實很可惜。我認識一對在柬埔寨的美國宣教士,他們非常關心一個從中國來的年輕宣教士家庭,可是礙於語言的限制,他們對這個家庭的幫助相當有限。

據我所知,華人宣教士在工場上的主要支持系統,往往就是當地的信徒和同工。可是,當地的信徒和同工是你親自帶領栽培的門徒,許多你個人或家庭的問題其實並不方便和他們分享,畢竟背景、生命和屬靈的成熟度都不同。華人宣教士為了福音的緣故願意努力學習地方方言的決心很令人佩服。那麼困難的地方方言都可以講得如此流利,如果能用同樣的決心來加強英文能力,那麼,這將突破與他國宣教士接觸的語言障礙。如果華人宣教士可以加強其英文能力,將獲得更有利的條件,可以和當地其他差會的他國宣教士交通團契,不只一起同工,也建立深入的個人關係。

處理團隊中的衝突

團隊同工當然不容易,因為要突破一個很大的挑戰:處理團隊成員間的衝突。華人文化是一個講究關係和諧、不喜歡衝突的文化。團隊同工並不是華人的強項,因此許多華人宣教士選擇獨單一面。然而,孤軍奮戰不健康,也難以持久。所以,儘管衝突讓人感到不舒服,為了福音的緣故,也為了自己個人健康的緣故,華人宣教士要學習處理團隊中的衝突。在一個國際跨文化團隊中,華人宣教士要學習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需要,特別是當你有不同看法的時候,你更需要表達。要不然,西國同工會認為你已經默認,許多誤會就會因此產生。當有衝突時,華人宣教士要知道,你不一樣的聲音很重要,因為你想到的、看到的是你團隊其他同工沒有想到和看到的,其他團隊同工需要聽到你的聲音。

要休息,守安息

華人宣教士自我關顧的第二課就是要懂得休息、注意照顧自己的需要。從事宣教士關顧十七年,我學習到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我一天到晚叫我的個案要好好照顧自己,神也藉此常常提醒我,「你自己有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我剛開始來The Well International服事的時候,心想,這些來找我們的宣教士都是自掏腰包買機票訂旅館,千里迢迢來清邁尋求我們幫助,我怎麼可以拒絕人家?所以,從早到下午辦公室關門前,我的個案排得非常滿。不久我就發現這樣不行,不只身體感到疲累,也因疲累無法完全集中精神,這樣對個案並不公平。因此,我學習認識自己的有限,再根據自己能力所及,做最有效的服事。所以,我把一天的個案從五個減到二、三個。我學習到,設立健康的界限說「不」,才是真正的負責任。

另外,我也學習到休息的重要。以前我對休息的觀念是,累了才需要休息。像我這種很會硬撐的人,往往感到累了,還繼續硬撐下去。結果是身體超過了負荷卻不自知。神藉著幾年前的五十肩教我學習去感覺自己的身體,兩年前的恐慌症發作更進一步讓我知道要慢下來,不要硬撐,畢竟自己已經不再年輕。(就算年輕,超過自己的身心負荷還繼續硬撐,這不健康,而是「虐待」!)我們的身體是聖靈的殿,神要我們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我體會到,不是感到累了才需要休息,而是要刻意安排時間定期休息。聖經中的安息日、節期、安息年等都是指有規律、習慣性的停下來,更新個人與神的關係。所以,不是等到七年才有一年的安息年,也不是一年才放一次假,而是除了安息年、年假之外,每一季、每個月、每個星期、甚至每一天我們都要刻意地安排時間停下來。(很多華人宣教士可能從來沒有安息年,也從來不休假,常常還把自己的年假用來服事。)神要我們定期的慢下來、停下來,一方面是要讓我們的身心得到休息,更重要的是,調整我們的優先次序,並更新我們個人與神的關係。

神要我們守安息,最重要的乃是提醒我們,一切都是神的工作,我們只需要進入祂的安息。在阿根廷服事十年之後,我回到台灣去照顧患阿茲海默症的年邁母親十年。神用那十年的時間教我什麼叫做「安息」。我很享受跨文化宣教士的生活和服事,所以,在台灣的那十年,我人在台灣,心在海外。我每天問神:「接下來呢?等到媽媽走了,接下來你要帶我去哪裡服事?」在那十年裡,神都沒有給我答案,神只是一直重複地告訴我,「現在你所在的地方就是我對你的帶領」。等到媽媽走了的那一天,瞬間雲散天晴,我頓然恍然大悟,原來神用這十年的時間在預備我的下一步:宣教士關顧。神教我,所謂的「安息」,就是放下自己,不自己謀算,不用自己操心,而是相信神,每天緊緊跟隨神。

華人跨文化宣教士是二十一世紀的宣教新血。除了憑著一股宣教的熱血拼命往前衝之外,華人宣教士也要思考,這條跨文化宣教的路如何才能走得精彩、走得長遠?路要走得長遠,補給一定要充足。自我關顧就是宣教士最根本的戰備補給。華人宣教士要認識自己的有限,學習建立團隊,並懂得與別人同工,在照顧別人的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需要,不要硬撐,要懂得定期休息。如此,這條跨文化宣教的路才能走得精彩、走得長遠。

 

[延伸閱讀]

大使命雙月刊第一O四期〈宣教士關懷點滴〉
https://bit.ly/2RVRG8g

《華傳》第二十八期〈宣教士也是凡人〉
https://bit.ly/2ThO6SJ

《華傳》第二十八期〈從前線宣教同工的角度看宣教士關懷〉
https://bit.ly/2MHFK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