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走進「孩子」的世界——一位宣教士母親的心聲

(圖片取自OMF網站。這張不是最完整的葉家全家福,因為葉家在2015年又添了第四位男孩。)

 

本文來源:http://bit.ly/2WxnXAP
(內地會OMF《內地會快報》2018年8月/第28期「莉琪的m&m’s難題」)

作者/葉莉琪(Sigrun Jansen,德國籍)與先生葉大衛及四個孩子在萬華服事
訪談/撰稿:許帆

 

還記得2015年由兩位老外在全台巡迴演出的戲劇「戴德生與瑪莉亞」嗎?說得一口流利國語的男女主角葉大衛(DavidJansen,美國籍)和葉莉琪下了舞台也是一對宣教士夫妻,他們早在2010年就來到台灣,也把老大、老二送進本地的幼稚園就讀。

「老大進了幼稚園都不講話,老師差點以為他不會講話。」莉琪回憶起兩個男孩的適應不禁莞爾。直到幾個月後,老大以立突然用捲舌的標準國語迸出一句「老師,有兩位小朋友沒有收拾玩具!」這才發覺他已快速適應了台灣的教育方式。倒是重感覺、富創造力的老二以森一直跟不上老師的要求,處罰的經驗讓幼稚園成了令人恐懼的地方。

第三文化子女的教育一直是宣教士家庭的重大課題,當地學校、國際學校及在家教育等方式都是選項,但每個選項背後都有相應的代價。來台服事頭幾年,莉琪常常經歷同時作為「宣教士」(missionary)與「母親」(mother)兩個身份的拉扯,當她愈投入事工,就愈多拒絕孩子的各樣請求。在她為難到快崩潰之際,隨著老大進入台北萬華地區的小學就讀,莉琪發現成為學校的「愛心媽媽」竟是這兩種身份的天然結合。

「成為本地學校的『愛心媽媽』讓我跟其他的媽媽都一樣,不會讓人感覺是帶著宣教的目的來建立關係。」透過進班說故事、整理圖書館、檢查廚房環境以及陪伴特教班學生,莉琪充分參與孩子的學校生活,又與孩子的同學及家長成為好朋友,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分享福音。然而考量老二難以適應台灣的教育系統,也不願老大面臨小學三年級開始的升學壓力,莉琪終究得把兩個孩子轉到美國學校就讀小學部,「愛心媽媽」服事也告一段落。

活潑歡樂的美國學校對兩個孩子簡直是個樂園,但很快地老二就點破差異。「開學第二天以森回家就問我:『媽媽,為什麼我穿破破的鞋子?』」莉琪苦笑,孩子在萬華區上學時從沒注意過鞋子好不好,但在富裕的環境就顯出對比。她也發現孩子生活中的台灣朋友多是國際學校的學生或教會牧者的子女,與萬華地區的朋友漸漸疏遠了。此時她若試圖鼓勵孩子把握機會經營與萬華朋友的關係,就不免讓孩子感到被勉強——莉琪又再度面臨「宣教士」與「母親」的拉扯,畢竟領受宣教呼召的是父母,TCKs也不過是個小孩啊!

一份調查研究幫助莉琪理解這個難題。研究指出,基督徒家庭的孩子長大後是否願意跟隨神,關鍵不在於有沒有每天讀經禱告,卻與父母是否瞭解「這個世界」及「孩子的世界」息息相關。莉琪領悟到:「首先我必須作我孩子的母親、進入孩子的世界,再帶領他們學習上帝對這世界的心意。」如今莉琪進入國際學校提供德語教學,也帶著老三以明、老四以恩在萬華的福音中心建立媽媽小組。莉琪發現,要調和「宣教士」與「母親」兩種身份,在乎一種宣教的態度:用上帝的心跨越並連結「這世界」與「孩子的世界」,好像m&m’s巧克力一樣,融合得恰到好處。

 

代禱事項:
◆願四個孩子心中生發宣教的態度,主動找機會和台灣的朋友相處,在萬華建立更多良好的關係。
◆來台的外國宣教士家庭及跨文化的台灣宣教士家庭,都在各種張力間摸索,求主為他們打開一條服事與生活的見證之路。

 

◉ 落在土裡的麥子 葉大衛夫婦傳承戴德生宣教使命 (基督教論壇報)
◉ 宣教.舞台.羅曼史—大衛與莉琪的戲裡戲外 (OMF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