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跟著父母遷居宣教,對他來說,家在哪裡?

本文來源:https://bit.ly/2TCmKuN
(內地會OMF《萬族萬民》95期「我真正的家」)

 

嗨!我是但以理,今年十五歲,和父母在香港居住。

我在加州長大,爸爸是牧師,我是他口中的「教會吉祥物」。我很享受住在加州的日子和一切與那裡有關的事,例如當地美食、寬闊空間、公園、我們的教會和幼稚園等等。我對加州的記憶,包括和幼稚園朋友去玩小小高爾夫球,或是到商場;我還記得週末父母帶我去公園,在遊樂場玩耍,學習怎樣打棒球和美式足球;雖然是簡單平凡的事,但我全記在心裡。父母不時聊到我兒時軼事,一面笑話我,一面回味那些時光,每次他們提及我記不住的趣事,我就了解自己多一點。

爸爸媽媽在我四歲時蒙召去東亞一個創啟國家服事,我們別過母會、家人朋友,就上工場了。母會差我們出去,並禱告記念我們一家。我還記得第一天到達新加坡受訓的情景,那時我快五歲了。記憶中新加坡陽光很好但潮濕,我們只逗留了一個月,我卻覺得過了許久。記得自己人生第一次學滑板車就在新加坡!我還常常和其他宣教士子女在一起玩,大家曾在兒童遊戲室替我慶祝五歲生日呢!他們使年紀小小的我感受到一個充滿愛的群體,就像能分享生命經歷的好親人。

我們完成新加坡的訓練就飛去那個國家的首都,父母隨即開始服事從海外回歸那國的人,又參與籌辦領袖訓練營。那時我年紀很小,所以對搬到這城沒什麼太大的要求或期待,我只需要安全的家和親切的朋友就夠了!很快,我就認識了在當地的宣教士子女,很多跟我年紀差不多呢!我記得週末常常到他們的家,我們唱詩歌,看卡通片,玩遊戲,一起大笑——這就是我需要的群體。今日回想,我為著可以有機會和他們在一起深深感恩。我在那裡的第一年是讀本地幼稚園,因為父母想讓我多接觸當地文化和語言。我年紀小,毫不費力就掌握了當地語言,我爸爸就不同了,成年人要花很多功夫才學得起來。到現在媽媽有時候還談及當年我下午放學回家,唱著當地的兒歌,滿口當地話呢。

我對當地幼稚園的記憶,就是從他們身上學到珍惜食物!我會和同學比賽誰把飯吃光光,誰的飯碗最乾淨,我們要確保飯碗裡外不剩一粒飯。這件小事塑造了我的人生觀,就是要謙卑,要為著飯桌上的食物感恩,又感激辛勞耕種、準備飯菜的人。

幼稚園畢業後,我進了基督教國際學校,第一天搭上巴士不知道學校怎樣的那種忐忑心情,到現在我還記得。一年班的班主任教了我們很多東西;我們學習留意品格,對別人有禮貌,原來上課是要盤腿坐下……。因為老師的關係,從一年級開始我就看很多書;這些人生課教我怎樣操練品德,追求夢想,造就了今天的我。

四年後我們離開那城,因為當地的污染情況影響我媽媽的健康。當時我九歲了,在當地有許多朋友,所以要離開對我很不容易。我和同學們和其他宣教士子女建立了深厚感情,實在是難捨難分,但終須一別,我們要去香港。

初到香港時,我很不開心,很孤單,但去了學校就開始看見一點曙光。我在新學校第一年就入讀四年班,當時有許多插班生,原來不單是我獨自面對新環境,所以我跟這些插班生熟絡起來。我的學校也是基督教國際學校,學生來自世界各地。我在學校再次找到相互扶持的群體,學生中也有父母是宣教士和駐外員工;幾年後我們這年級組織了家庭聚會,每兩個月聚會一次,分享和彼此代禱。今年是我留在香港第七年了,這段日子我很開心。

回顧過去,我覺得神要我走的路只是剛剛開始,但已有不少精彩經歷讓我回味不已。我們每去一個地方,即使只是匆匆一星期,我也會挑一件紀念品帶回家。我不知道我來自什麼地方,因為我心繫三地,唯一不變的就是,我真正的家必然是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