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心視野|「我決定長期委身,為『未得之民』禱告!」——大學準畢業生的分享】

2018年暑假,倪姐妹隨台大學園團契社到竹南短宣,圖為在竹南聖教會附近的公園進行「偶遇傳福音」時遇到的一位印尼姐姐,她因而用了畢生所學的馬來文跟她分享四個屬靈的定律。

 

(文/2019宣教心視野秋季 台北衛理班結業生 倪姊妹)

從認識宣教到認識上帝的心意

在上課之前,「宣教」在我的腦海中是遙不可及的,好像要有一定的呼召、決定赴死的心才能做這樣的事。然而,透過聖經視野、歷史視野的課程,我真實看見了上帝是宣教的神這個事實,但祂宣教的目的不是為了將一個宗教植入人心,而是帶出永無止境的愛和祝福,因為祂的心意是要萬族、萬民都來敬拜祂,享受祂的榮耀和同在。這打破了我對宣教的既定看法,不再將宣教視為一項特殊的人才能做的特殊的事工,而是一個基督徒盡心、盡力、盡意愛神的見證。約翰福音14:15說“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宣教士之所以是宣教士,就是因為他們明白上帝對祂所創造的一切的心意,並且願意付出實際的行動去完成上帝給祂子民的使命。

建立無牆的教會

「教會」不該只是富麗堂皇的建築物。尼爾·高爾(Neil Cole)給教會下了一個廣泛的定義:教會是耶穌與一群蒙召出來的人同在,使他們成為一個屬靈的家庭,在這世界上遵行祂的使命。宣教的目標就是在各地、各族中建立起本色化的教會,換言之就是由當地人親自領導、倍增的教會。因此,教會不該是把基督徒隔絕起來,或者不讓外邦人進入的單一建築物而已,而是燈檯上的燈,能照亮裡面和外面的人。最終,所有人歸向基督並一同敬拜上帝,那將會是個巨大的「無牆教會」。這幫助我開始思考自己目前在教會的服事,包括心態、目標和結果。會不會自己也陷入一種「團契文化」或「教會文化」,以致於外來者無法真正聽到福音的核心呢?在聽講者分享的過程中,我有不斷被提醒要小心不要變成「彌賽亞主義」,好像我把人帶到教會或團契,跟他們分享福音,只是因為他們很需要被拯救。當然,無可否認,他們的確是需要福音的人,但我也絕對不能忘記一心渴望上帝得到敬拜的熱情,要不斷尋回起初的愛心。

未竟之業

「未得之民」算是在課程中最常聽到的名詞了,而與之息息相關的便是「跨文化宣教」。從小就生活在多元文化社會的我,自認對跨文化是很有自信的。然而,來到台灣升學的這四年,我發現自己就算對中華文化中略有不同的近文化可能都難以駕馭,更何況是異文化。即將大四畢業的我,開始培養自己對文化的接受度和包容度,先有謙虛受教的心,要「退著進去」,放下自己原有的文化標準,這樣才能被對方接納。由於我的專業未來有很大的機率會接觸到許多異文化的人,未來也打算委身於職場宣教,因此期待自己可以朝著整全服事的方向前進。其實,對自己最沒有信心的部分就是擔心很容易沉浸在工作中,久而久之傳福音就變成是很事工導向的負擔。所以,從現在開始,我決定要先委身長期為「未得之民」禱告的行列,因為穩定的禱告能幫助我維持熱情並順服在基督的掌權之下。

2019年暑假,倪姐妹到新竹短宣,在便利商店進行「偶遇傳福音」。圖為倪姐妹與一位高中生分享完屬靈四律後,對方對她一起作決志禱告,感謝上帝。

2019年暑假,倪姐妹參加短宣,與團隊一起辦一場給高中生的佈道會。圖為會後,倪姐妹跟一位高中生分享屬靈四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