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小學堂】為什麼「差會」很重要?

 

◉ 以下內容取自《華傳簡訊》2018年12月
(華傳全名為「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http://www.gointl.org/

 

差會協助建立宣教的教會

11月華傳秘書長正鴻牧師受華神邱顯正老師的邀請,至華神校本部的宣教課程,分享「差會如何協助建立宣教的教會」課題,正鴻牧師將華傳資深宣教導師林安國牧師於【塑造教會成為使命群體】課程閱讀文章中相關文字與圖表擷取出來跟同學分享,在此也摘要分享給讀者。

 

「獨行俠式」宣敎士

宣敎士有很多種類,其中一類可稱為「獨行俠」式宣敎士,這一類宣教士有崇高獨特的理想,有清楚要去的地方,也有專一的心志,他們不想被一個差會或一間敎會所管制,也不想為金錢向人籌募,更不想在一個組織或制度下向上級呈報,不喜歡在權力下接受指派,在他們看來,制度、組織、管理、呈報等都是世上的東西,屬靈人只講異象與信心,只要淸楚是主的帶領,便應毅然前往,不必考慮徵求太多人的意思,或需要詢得別人的同意才進行,更不必為籌募經費而花時間聯絡敎會等瑣碎事情;為了福音,他們甘心擺上一切,肯為主受苦。

獨行俠式宣敎士的心志是可嘉的,只是在團隊合作,事工延續,經濟問責等事上,較多憑個人的感覺和領受 ,較少從一個整體及長遠的立場去思考。

 

「獨行俠式」敎會

不單有獨行俠式的宣敎士,我們也常見有獨行俠式的敎會。這些敎會喜歡自己來做,敎會自己管理及推動宣教,因此敎會也包羅了差會的角色,一切的資源都不會外流,使宣教事工親切擁有。這種情形多屬一些稍大的教會,他們甚至有能力請一位宣教牧者,也能100%支持自己派出宣教士,不過這些獨行俠式的敎會需要面對不少問題,例如堂會的需要與工場的需要雙方不斷產生緊張的拉力,有時工場有緊急呼聲而缺乏人力前去幫助解決,或缺少某方面的專業人力,因為畢竟一個教會所有的人力及經濟有限,有些牧者及領袖要兼顧敎會及宣敎工場兩方面人事與問題,若一個工場還算簡單,若發展多幾個工場就很難有周全的兼顧。有駐堂牧師常因宣教工場急事往外跑,牧養的工作大打折扣,弟兄姐妹的怨聲四起。工場的經濟及人力的需求是長期性的,這也會敎會中產生長期性的壓力,使弟兄姐妹透不過氣來。

 

被忽略的架構

華人教會一向很看重建立地方性的教會,但卻不著重建立一個強健的差會。華人教會需要看到這個急切需要,華人教會應在各地建立中國差會,就如從前西方教會建立差會,來中國傳福音一樣。

傳福音也是一樣,地方性教會在本地傳福音,教會不斷擴大,甚至開設分堂。但神的心意是要萬人得救,因此祂在我們當中揀選人,成為流動的一群,像保羅一樣將福音帶給遠方的民族。若我們只關心自己的民族及地區,不願離開母會加入差會,福音怎能傳到遠方萬民?既然神已為華人教會預備了人力、物力,又顯明異象,那麼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建立及加強華人差會的行動。教會不應再等待外來宣教士,而應計畫自己培訓宣教士加入差傳團體的陣容,為主工作!

教會歷史給我們一個教訓,基督教宣教遠比天主教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遲遲沒有設立差會。歷史學家K.S.Latourette曾說:「基督教在宣教事工上比天主教遲緩的原因,是基督教缺少了宣教的媒介和架構。天主教早在一千年前已經派修道院的修道士,到不同的地方傳福音。而基督教雖然想接觸未信的世界,卻苦無工具。」沒有差會,就是沒有工具。基督教後來才發現差會的重要性,因此開始組織差會。就如貴鉤利請奥古斯丁組織差會,將福音傳到英國,建立了英國教會;當英國人預備到中國傳福音時,他們在英國亦組成倫敦差會。馬禮遜、戴德生等就是這樣被差到中國傳福音的。華人教會有誰願意順服聖靈的帶領,為主付代價,出來支持華人差會的建立呢?

在哥斯大黎加宣教士發現,當地人很喜歡種鐵樹,作庭園的圍牆,美化環境。這些鐵樹的品種很出名,後來農夫們想到一商機,種植滿山鐵樹,目的不是美化環境,而是要將鐵樹銷售到世界各地,賺取外匯。他們將鐵樹砍成一節節,用膠袋包裝好賣給遊客,鐵樹就被帶到世界各地繼續繁殖。種在本地落地生根的鐵樹如地方性的教會,不便到處移動,但砍作一節節的鐵樹正像流動的差會,可帶到各地繁殖。

 

宣教的動靜架構

使徒行傳二十章1-6節記載了不同的地名人名。

a. 第一類是地名,代表教會,是靜的架構,是地方性的,不到處移動的,當中提到的七至八個省名及城名,包括了馬其頓、亞西亞、希臘、敘利亞、特羅亞和庇哩亞等,這些地方均設立了教會。例如馬其頓有三個出名的教會,設立在腓立比城、帖撒羅尼迦城和庇哩亞城;希臘也有兩間出名的教會——雅典和哥林多教會;在亞西亞省也有以弗所教會等。這些地方教會可稱為定點的架構,因為他們的信徒不能像保羅一樣流動傳福音,他們有家庭的責任、職業的限制,他們是一事奉主,在本地傳福音,也支援外地的工作。

b. 第二類是人名,代表宣教士,是動的團體,由保羅帶領,到處傳福音植堂。地方教會既受限制不能到處移動,便需要一些能動的人,到處去傳福音,建立教會。經文中提到的宣教士包括保羅(安提阿教會),所巴特(庇哩亞教會),亞里達古和西公都(帖撒羅尼迦教會),該猶(特庇教會),提摩太(路司得教會),推基古和特羅非摩(以弗所教會),還有作者路加(可能屬腓立比教會)。

保羅時代差會的演變分為三個過程。保羅、巴拿巴出來作宣教士是教會整體得聖靈的話語而產生的回應行動,因此,宣敎士是堂會的延伸,是敎會的大使,而堂會是宣敎士的後防及支援(參下圖)。

 

(教會產生宣教士)

 

可是當宣敎士上工場後,一個堂會所給的支援及人力的供應便受了限制,除非宣敎士不發展事工,不然一定要從四面八方加強支援,這也能把一些未參與的堂會帶上宣教事奉之路(參下圖)。

 

(宣教士徵召其他宣教士)

 

宣教士的人數多起來,工埸的數目及需要也相繼增加,再加上很多不同背景的教會參與,這些縱橫交錯的合作及配搭,變成了複雜的行政架構,宣教士的指派及福音事工的發展成了差會主要的目標,而宣教士所出的母會也演扮了禱告支援及關懷的角色,又在敎會中不斷再產生及培養宣敎士去加強外面圑隊的事奉。(參下圖)

 

(宣教士們組成差會)

 

「教會在普世差傳上是主角,而差會是教會的僕人」;「教會是差會的身體,差會是教會伸出去的手。」這是說教會與差會的關係是夥伴的關係。差會應該向教會負責,應有清楚的教會觀,差會服侍的對象不單是工場及宣教士,更是作教會的僕人。這三者不能獨自有效地完成主的使命,三者的關係正是三股合成的繩子,能堅強有力地結合一起,負起普世救靈的大業。合作則強,分開則弱。

 

 

動靜架構的合作

這兩個團體如何彼此合作互相幫助?保羅寫信給腓立比教會說:「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腓一5),原文中「你們」二字,應譯作「你與我」或「我們」,是指地方教會和差傳團體,雙方搭配成為夥伴,同心合意興旺福音。保羅常去探望腓立比教會,建立他們,寫信勉勵他們,將海外的異象與他們分享;而腓立比教會用金錢及禱告支持保羅的差傳團體,並接待路過的宣教士,也不斷供應保羅的需要。

 

 

神的心意及普世的拯救計畫是透過教會去完成的,因此教會在這計畫中是主角,而眾宣教士及所組成的差會皆是敎會的手,代表教會伸向未得之地及未得之民,因此差會及宣敎士是敎會的一部份,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承,密切合作才能完成主的大使命。

 

 

—————————–

 

教會,差會和宣教士所組成的鐵三角,確實是缺一不可的重要伙伴關係。雖然自己以前所服事的教會,聘有全職的宣教部同工,但不代表教會有足夠的能力去管理和關顧所差派出去的宣教士。我們仍然需要與差會合作。過去在北美當主任牧師的廿多年間,得蒙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簡稱「華傳」)照顧我們所差派的同工們。實在非常感謝。我們的差傳部同工也感覺能與相同文化背景的差會合作更為暢快。從差會的成立到如今,我們的教會都不斷跟「華傳」有美好的配搭。甚至十年前,教會更差派他們的主任牧師到「華傳」作全時間的同工。這實在是一個美好的見證。作為一個年輕的差會,「華傳」是富有動力,敢於嘗試和學習的一個團隊。從華民到萬民,從近處到遠方,「華傳」前後防的同工,都竭力與眾教會和不同的機構合作,來完成主耶穌所吩咐的大使命。我誠懇推薦大家考慮參與和支持「華傳」這國際差會。

~華傳國際總主任 馮永梁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