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築真正的兩性互榮:今日女性與上帝的宣教使命

本文轉載自『萬族萬民』第115期訂閱萬族萬民電子版
文/盧思婷、盧彼得/英國 Christine & Peter Rowen
1998年加入使團,前英國區主任,盧彼得於2024年底因病安息主懷


在思考女性的全球使命角色之前,我們需檢視當今女性所面臨的全球情勢。

正如聯合國婦女親善大使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所言:「高達三分之一的女性一生中存在著遭受虐待和暴力的風險——如此駭人聽聞的侵犯人權行為,在我們這個時代仍舊是個隱藏的、未被充分認識的流行病之一。」
美國普世基督教學者吉娜.祖羅(Gina Zurlo)指出,「女性積極服務於教會和社會,但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能使她們擁有真正的人身安全。強姦、虐待和家庭暴力十分普遍,即使在基督教徒佔多數的環境中也是如此。」

聯合國2019年〈人類發展報告〉指出,近年來,醫療衛生、教育和經濟領域的性別平等進程緩慢:「按照目前的趨勢,消除經濟機會中的性別差距可能需要兩百零二年。」

婦女運動

在這樣的厭女、暴力和歧視環境中,我們必須牢記一點:宣教、傳福音和普世基督教的發展上,女性始終是關鍵人物。
祖羅的研究顯示,全球教會成員中52%是女性,證明「普世基督教是一場婦女運動」

隨著女性在傳福音和宣教上扮演的核心角色越發獲得認同,我們對故事的理解也發生了變化,這在南半球尤其顯著。
研究人員科多薩.奧蘭迪(Cordoza-Orlandi)和岡薩雷斯(Gonzalez)生動地描述了這一點:

「當一部戲劇的主角改變時,整個故事也會隨之改變。就在不久前,宣教的主角還是白人男性;但到了廿一世紀,基督教的主要傳播者和接受者,已大多是來自傳統文化中貧窮的非白人女性。如今,隨著新的主角登場,我們可以確定這部戲劇本身也將隨之變化。聖靈將以全新的方式在這部新戲劇中施展作為。」

儘管女性在這戲劇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她們的地位——正如教會和宣教歷史所顯示的那樣——往往被忽視,或僅比配角更顯眼一些。
正如祖羅所說,「基督教發展和全球傳播的故事,若不提及男性,便無法完整講述,儘管這個故事曾經沒有女性的身影。」

激進的政策

正如瓦萊麗.格里菲斯(Valerie Griffiths)在她關於將福音帶到中國的女性一書中所指出的,戴德生(Hudson Taylor)作為使團創始人,採取了當時頗具爭議的措施——讓女性更全面地參與普世宣教:

「內地會是一個平信徒運動,戴德生熱切期盼善用所有成員的屬靈恩賜,不分男女。屬靈恩賜不僅優先於性別,也優先於教育和證照。在這項政策中,他擺脫了『宣教士必須是位受上帝呼召且被按立的男性』這一概念。」

多年後,經過重要的神學反思,使團國際理事會於 2001年發表聲明,承諾:「我們相信,在選擇使團領導成員時,聖召和恩賜應該比性別更為重要。

然而,我們花了很長時間才實踐這項承諾。
我們的國際領導團隊仍然以男性為主——目前國際領導團隊中只有22%是女性,儘管使團總成員中有59.5%是女性。
雖然越來越多的女性成員以獨自或共同領導的方式擔任領導(遺憾的是尚無精確的統計數字),我們仍然是一個領導層大多由男性組成的組織,女性在高階領導、政策制定、神學討論和策略形成方面的貢獻,與男性相比存在明顯差距。

真正的兩性互榮

在過去的十四年間(編按:指2010至2024年),盧思婷和盧彼得共同擔任使團英國區國家主任的領導角色。新約聖經中,百基拉和亞居拉為妻子和丈夫共同事奉的絕佳範例。威利•詹姆斯•詹寧斯(Willie James Jennings)讚揚道:「這是迄今為止對基督徒夫婦最好的定義。」他們共同擔任領導職務並完成使命,正是「按照上帝的形像服事」的最佳表現之一。我們非常樂於鼓勵使團中的共同領導模式,但是要讓擔任此類職務的女性和男性蓬勃發展,我們必須完全接受我們2001年所作的聲明,並盡一切努力提高女性的聲音,重視她們的貢獻,並支持她們的領導。

「我們的目標不是逆向歧視,也不是讓女性主宰男性,而是建立一個新天新地,
在這裡沒有人被主宰或處於從屬地位,每個人都按著自己的恩賜,在真正的互榮關係中彼此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