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關顧】兒時頻繁搬遷對TCK的影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頻繁的搬遷,對一個人來說就是「永無止盡的失去」。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在生活的舒適度和歸屬感上總是無法落地深根。專家指出,每一次的轉變,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才有機會重建新的歸屬感。本文針對兒時面臨頻繁搬遷的TCK,了解變遷進行式的孩子,其心中未解決的悲傷、有哪些現象,幫助我們解讀孩子目前的適應度、以及透過「過渡之橋」陪著孩子重建歸屬感!
【TCK的童年豐富有趣,你曾羨慕嗎?】
TCK回顧他們長大的歷程,最自豪的正面經歷如下:
1.時常穿梭在機場,周遊旅行不同的地區。
2.看過世界上許多美麗地方,吃過許多罕見或是特色美食。
3.生活在多元的國際社群使他們有更強的適應力和信心。
4.非母語的語言學習,也更自在擁抱各種「大場面」。
【你我有的歸屬感,TCK卻很難擁有!】
TCK因為搬遷循環的頻率比一般人高,也因此「需要一直說再見」。
不論是自己離開,或是留下看著心愛的家人朋友離開,一直說再見便在心中留下失落和悲痛。孩子也一樣,越愛某樣東西,失去它的時候感覺也越強列。
第三文化家庭諮商師Pam Davis提出的悲傷循環告訴我們:不論是在悲傷的哪一個階段都可能促發失落感,並且這個悲傷循環會在人生不同刺激中重新觸發。
註:Pam Davis的悲傷循環請見懶人包圖!
【頻繁搬遷的背後,是未解決的悲傷!】
未解決的悲傷,是由「已知和未知的失落造成,卻尚未好好的哀弔、療癒的悲傷。」形成因素如下:
1.欠缺意識。
這類的悲傷通常藏在「美好的記憶與經歷」裏,模糊無法界定的情況下常常忽略這類悲傷。
2.不被允許哀悼。
有時候TCK在描述自己的感受時,卻收到「太念舊、太敏感、單身、過度保護、怕被遺棄⋯⋯」等不夠同理的回應,他們彷彿被要求要成為勇敢的戰士,百毒不侵無孔不入。
3.欠缺處理時間。
相較過往主要是乘船的年代,現在一趟空中飛行,下飛機後便展開新的旅程!雖然便利,卻也少了可以能好好自處對話的時間。
4.欠缺安慰。
是否得到安慰是決定哀傷能否解決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時候,我們也可能把鼓勵錯當為安慰,差別在:
安慰是:苦惱或憂慮時的撫慰。安慰不能改變現況,而是承認哀傷的存在中傳達「有人理解、在乎」的訊息。有時候拍拍或擁抱,是最好的安慰。
鼓勵則是:努力改變哀傷者的觀點,要對方振作起來,嘗試讓對方感覺好點。
5.缺乏理解。
情緒識別的能力是後天發展,需靠後天學習。特別當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詞彙或語言表達能力,父母往往也無法辨認小孩正在哀傷。間接的表達方式像是牛頭不對馬嘴的發問或是莫名的行為舉止,常常在忙碌情急之中換來的不是理解而是責罵,惡性循環常常就在誤解中產生⋯⋯
另外,未解決的悲傷若沒有及時處理,在長大後常見的後遺症是長期或偶發性毫無理由的憂鬱,因為小事情突然暴怒,或是在人群散發出生人勿近的氣息。
【未解決的悲傷怎麼表現在孩子身上?】
未解決的悲傷一定會以某種形式表達,而且通常與哀傷事件毫無關聯,焦點彷彿在不相干的事物上。
1.否認/不承認自己有受到悲傷的影響。
2.防衛心與易怒/暴怒。
3.難過/沮喪/憂鬱,失去興趣和活力。
4.不斷表達討價還價的語句,比如說:「有一天我一定要⋯⋯」。
5.完全切斷熟悉的生活圈,或是透過酒精毒品等抽離情緒。
6.當未解決的悲傷反遭到懲罰和指責,長時間便會以強烈的叛逆進行反擊,並且拒絕被理解。
【透過「過渡之橋」重建歸屬感吧!】
如果你目前正面臨搬遷的轉變期,可以和家人、你的TCK朋友,或是自己進行本活動;若你是曾經有過搬遷的經歷,這也能成為很好的回顧,重整自己當時哪些需要沒有被滿足。
透過活動,我們能更多認識自己的歸屬感歷程,也了解面對將來的搬遷需要的實際資源與幫助。若是團體進行,別忘了跟夥伴分享每一個題目唷!
活動進行步驟如下:
一:把過渡之橋的每個台階寫在紙上,每個台階一張紙。把這些台階散放在地面上
二:先走到你目前所在的位置。站在這個台階上是什麼感覺?
三:然後走到你覺得可能是下一個要踏上的台階,可以跳來跳去,以此類推。要踏上此階梯你需要什麼?
四:然後再走到你希望避免的一個台階。為什麼這個台階讓你感覺害怕?什麼能夠給你勇氣走上這個台階?
五:家庭夥伴每一個人需要的可能不一樣,停下來留意彼此的需要,聆聽對方的需要,也想想這樣會對你的家庭產生什麼影響
每一次的轉變都在消耗我們的能量,是相當情緒化的時期(不論自己是否有發現)。從提早準備的角度思想,過渡之橋上的每一個環節,都是能夠幫助我們在轉換中重建新的歸屬感很重要的一步。快邀請你的朋友、或是TCK朋友一起進行活動,並一起向神禱告吧!
註:過渡之橋的每一個環節請見懶人包圖!
參考資料:
1.書本《第三文化小孩-在世界之間成長的經歷》第5章
2.書本《第三文化小孩-一份需要關顧的禮物》第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