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關顧】當宣教士重返家鄉時
【要回家了!】
宣教士們歷經長時間裝備、出發、異文化震盪、孤單、屬靈爭戰⋯⋯多年之後,終於完成任務要回家了,心裡卻有種難以言說的感覺。
【複雜的返家心裡狀態】
我的朋友都在工場,捨不得離開他們
孩子生長在工場,這裡才是他們唯一熟悉的家鄉
語言順暢,也習慣工場的飲食和其他文化
回國後,要面對與記憶中截然不同的家鄉
回國後,要住在哪呢?
年紀大了,回國還有適合我的服事崗位嗎?
退休金不知道夠不夠?
明明是回家,卻有種作客的陌生感。
我們該如何關顧呢?
【重返家鄉的宣教士關顧】
1.專業關懷:差派教會和機構應準備回述晤談所需的費用,這次的協談是為了扶助宣教士生活步入軌道,而非考核他。
2.同儕關懷:幫忙介紹,組成「重返家鄉宣教士」小組,彼此關懷、偶爾團聚。
3.工作機會:回流的宣教士有一部分會回到所屬宗派、宣教機構事奉,也有可能回到本來的職業(醫療、教育、會計等等)。大多數的宣教士多退而不休,唯因年紀而步伐漸慢。我們可以幫助宣教士尋找合適的工作機會。
4.生活所需:宣教士離開母國已久,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在住房、醫療保健、保險、社會福利等方面,使他們順利步入生活軌道。
問:你有想到自己可以做哪方面的宣教士關顧嗎?
【重返家鄉,不一定等於凱旋歸國】
有些宣教士被迫提前重返家鄉,是因為家人罹患嚴重疾病、工場上的政局不穩和危險,被工場的政府驅逐,或是與團隊衝突、婚姻問題、道德失敗、適應不良、心力耗竭等等。差派的責任之一,包括對這些可預防/不可預防的折損宣教士進行後續關顧,以免他們最終成為傷亡人員。
【榮耀與羞辱的華人文化】
當華人宣教士遇到困難時,有兩個因素可能會影響他們尋求幫助的渴望和意願
1.羞恥:
在華人文化中,人們普遍不喜歡承認失敗和軟弱。如果面對的情況還會給整個家庭帶來羞恥時,那就更不會向人尋求幫助。
2.缺乏信任:
教會和機構若缺乏坦承脆弱的關顧文化,那會讓宣教士失去對機構領導、牧師的信任,傾向消極心態。
【掌握關顧帶有傷痕的宣教士秘訣】
1.不論斷的態度:忘記自己,接納別人。
2.耐心傾聽:當事者可能會一直重複述說他們的故事。
3.恆心毅力:即使可能會被拒絕,也不要放棄。
4.有創意:尋找新的方法來支持、連結宣教士。
5.透過調解員:連結當事人可信任的人居中調解。
【結語】
愛人是基督徒最重要的角色和責任之一。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冒著被拒絕的危險,向那些感到孤單無助,卻又不願意求援的宣教士,溫暖地伸出我們的手。
資料來源:《陪你同行,與你同工》ch32、33;《活得好、站得穩、走得遠》ch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