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小學堂】你可以! 成為胸懷普世的基督徒——宣教的多樣選項

 

◉作者/馮永樑 (華傳國際總主任)、王欽慈 (華傳國際副總主任)

◉文章出處/《華傳》第61期(2020/1-2月)「宣教的多樣選項」,圖片來源

 

孩子上大學的時候,前兩年每一次寒暑假回家時,都提到要轉換主修的科系。我們這些許多移民美國的家庭,看到孩子們在大學選系的猶豫不決常常會感嘆他們生在福中不知福,心裡常說:想當年我們上大學的時候,不但要考試入學,而且一旦決定了科系,就義無反顧地讀到畢業。轉系還是轉校都不在考慮中。哪有像美國大學這麼多的選擇與彈性,甚至還可以以「尚未決定」(undecided)的選項進大學就讀。其實從兒女的角度來看,選擇太多、太有彈性,反而讓整個決定的過程更加複雜。雖然「有選擇」是件好事,但是其中選擇的過程卻是一個真實的挑戰。

今天宣教投入,因我們的生活處境、職業方向、人生階段、科技程度的不同,也同樣呈現給我們多樣的參與機會。本文根據以上的四個原則,探討當前個人宣教投入的選項。

生活處境

雖然宣教士給人一般的印象是一種職業的選項,但在基督教的神學上,它實在是一個生活上的呼召。根據「宣教心視野」所大力鼓吹的「胸懷普世的基督徒」,宣教實在是與我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處境息息相關,而散居宣教更是根據我們的生活處境提供給我們海內外華人不同的參與選項。

  • 向散居人口傳福音

對於生活在以華人為主的社會,好像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地的華人基督徒,對散居人口的福音工作是個典型「在家門口的宣教」。在中國的大城市充滿來自各地的民工與少數民族。其中有許多人並不認識基督。他們群聚建立彼此的聯繫網絡,似乎是一個生活在主流社會外的平行群體,除非有基督徒主動的見證,他們很難認識基督。在香港、新加坡或台灣,有許多來自東南亞地區的外籍勞工,有在家的幫傭或看護,也有外面工地的勞工。他們不單生活在社會的邊緣,同時因為語言、文化與種族的截然不同,情況遠比中國的情形更加複雜。這也是基督徒在自家門口宣教上的大挑戰。傳福音給這些社區間的散居人口還只是個人的動員,打開教會之門來歡迎他們,接受他們,甚至於有一天成為會友或是教會的同工則需要更開放的心胸,以及更有彈性的教會結構。

  • 向主流人口傳福音

但是在許多國家,包括歐美、紐澳、拉丁美洲、非洲、甚至於許多亞洲國家,華人本身就是散居人口。居住在這些國家的華人基督徒在散居宣教的參與就進入本地跨文化的宣教領域。僑居在各地的華人傳福音給同社區中的同胞是天經地義的事。海外華人教會也多以此為它存在的目的。然而我們經常忽略對同社區主流社會群體的福音工作。傳福音給我們非華人的鄰居、同學、同事也是我們在「自家門口」的反向宣教。這在基督教衰微的歐美社會尤其重要。而在基督教快速成長的亞非拉各國,與當地教會的共同合作,甚至於聯合傳福音給其他同地區的非華人散居人口是我們當前重要的課題。

這類的散居宣教可以是個人的努力,藉著友誼的建立,加深彼此的信任、關懷和認同,在適當的時機很自然地分享福音。但是在教會的層面則需要教會帶領同工看見,不但主動投入跨文化的傳福音工作,並且可以配搭社會服務的事工,從事全人的整全服事。其中教會帶領同工的主導和看見尤其重要。

職業方向

當我們談到參與普世宣教運動的時候,一般的焦點都是著重於全職的宣教士。一般宣教士傳記也大多描寫全職的宣教士生涯。他們犧牲奉獻、不怕危險、任勞任怨,為的是將福音傳到世界不同的角落。但是在宣教歷史中,帶職或雙職宣教卻一直存在。所謂「織帳篷」的服事模式從使徒行傳的保羅,到莫拉維的帶職宣教士,甚至於今天充滿創啟地區的福音使者都藉著自己的職業在宣教工場貢獻一己之力。

帕特里克•賴(Patrick•Lai)在他所著的《織帳篷:職場宣教》中,對雙職宣教做出詳細的解說。他根據心態的準備,收入的來源,工作的性質,提出五種不同的模式。劉漢中博士以工作性質,將雙職宣教分類為四種模式,它們是商貿宣教、專業宣教、社關宣教和勞工宣教:

  • 商貿宣教

當帶有宣教理念的商人進入工場建立商貿企業時,也同時帶進投資與工作機會。一個恰當的投資可以對當地的消費與就業市場帶來正面的影響。而基督徒商人的出現,也提供美好的信仰見證。這類的宣教模式在服事的對象上可以同時針對顧客與員工。然而在商場上活出基督的信仰並不容易,何況在一個跨文化陌生的環境。此外從事商貿宣教的業主也不容易脫離一個「富人」的形象。這在宣教工場上並不一定是一個最有利的條件。如何做個低調的老闆或生意人,是其中的挑戰。此外,公司最終是要轉手給當地人,還是保存永久性的外資企業身份,也是一個不容易釐清的題目。

  • 專業宣教

當宣教士在宣教工場從事類似於醫師、護士、教職、會計、工程,甚至於學生等專業。因著他們的職業,極具潛力能接觸到一般宣教士無法接觸到的社會階層,尤其是白領階級或是知識分子。一個近年來在歐美英語系統國家常見的機會是在亞洲各國大學擔任英語會話教師。這個身份機會既可在語言教學上有所貢獻,在時間上也比較有彈性,而在社交關係上,也能夠接觸極具潛力的未來社會菁英:大學生。近年來全世界掀起了一陣學習中文的熱潮,它是華人以中文教師專業宣教的契機。當然如何面對多元的社會階層群體也是專業宣教的挑戰!

  • 社關宣教

當宣教士進入工場時,所從事的職業以社會關懷為主,好像健康醫療、教學輔導、職業培訓、小額貸款、社會發展等。這等人最適合在窮人與社會被遺忘的弱勢群體中服事。他們服務的平台不是差會,反而多半是以非營利事業(not-for-profit)或非政府組織(NGO)為主。參與服務宣教的帶職宣教士需要明瞭所屬機構的成立目標。此外也需要明瞭該機構與當地政府的關係。這在許多政治立場兩極化的社會,如何定位宣教士自己的政治立場是一個重要的功課。

  • 勞工宣教

當宣教士以勞工的身份進入工場,將會便利在所居住地區的勞工階級的福音工作。過去,中國各大城市民工的出現,亞洲各大城市的菲律賓勞工,美國加州農場中的西裔工人,都是勞工宣教的良機。它與專業宣教的分別基本上只在於職業的差異。然而這等差異,卻意味著在佈道,福音宣講,社群聯繫,以及門徒訓練上的分別。華人教會至今尚未看見有效、並大量地應用,而它背後所需要釐清的問題是宣教的對象與家庭代價的付出。勞工宣教的對象是其他相同處境的外籍勞工?還是針對居住國的國民?此外因財力的限制,許多工人是隻身到外地打天下,這也意味著家庭分散,將妻小留在本國。若是因此引出更嚴重的家庭問題,那就得不償失了!

  • 雙職宣教的準備

談到「雙職宣教」或「帶職宣教」,很多人會將它們誤認為「業餘宣教」。大衛•黑塞爾格雷夫(David Hesselgrave)根據當前充斥各地的「短宣」,特別提到宣教專業訓練的重要。其實帶職宣教也應該要受到宣教的基本訓練,在神學、聖經、歷史、靈命、文化、社會等領域有一定程度的成熟。帶職宣教並不是有一份外地的職業,順便做做宣教,而是名副其實的宣教士,卻擁有其他非教會提供的職業。不論是經商、專業、勞工、服務或學生,他們都是宣教事工的出口。卡羅琳蒂•鮑爾(Caroline D. Bower)和琳恩•埃利斯(Lynne Ellis)提及「用心的人生」(Live with Intentionality)是:

無論你我在職業欄上如何填寫,都需要自問是否我們內心深處的出發點,是為了基督的宣教使命。若是如此,那就放心好好地作工程師、商人、教師、工人、學生,或投身社區發展等工作。

  • 雙職宣教的遠景

很多人認為雙職宣教的存在是面對創啟地區宣教挑戰的突破。因此多將它與宣教不受歡迎的地區掛勾,應該互相搭配應用。其實雙職宣教可以適用在任何一個宣教工場。尤其在有專職宣教士的國家,他們更可以成為當地宣教團隊的一員。試想在某地區的植堂事工有專職的宣教士家庭勤奮耕耘,若是同時配上十個雙職宣教士單位,那麽其中的事工豈不是更加人手充足,並且呈現出一個更加穩定的服事?

科技程度

我們處在一個科技快速進步的時代。光從聖經的演進就可看到一個有趣的實例。聖經的信息先是以口傳,然後書寫在皮卷上,當紙發明以後,就將聖經抄寫在紙上。自從印刷術發明以來,聖經就被大量快速地印刷成書,直到幾百年後的今天,它以數據的模式出現在手機、平板、和電子書中。今天我們常聽到對帶手機上教會做禮拜這一代的批評,感嘆他們再也不會翻聖經了。一個好奇的聯想讓我回到印刷術發明的時代,當時那些年長的信徒,是否也感嘆再也沒有人會背誦聖經了,人手一本聖經,它不再是以前手抄版本的稀世珍寶,也不需要背誦。科技影響我們的生活,而當前最令人感到興奮的莫過於社交媒體對這世代的影響。

  • 社交媒體的運用

社交媒體已經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在一個很輕鬆方便的環境下,我們可以與大量的人彼此連結,很快地就知道對方的訊息動態。只要我們願意,我們的生活行為也都可以清楚地為人所知。正因為如此,社交媒體是我們理想的信仰宣告平台,同時也是生活見證的舞台。傳福音是言語宣告與生活見證的配合。一方面需要很清楚地將基督救贖的恩典與作門徒的邀請傳講給我們的親友;另一方面要藉著你我的生活見證,包括言行舉止,甚至於網上行為所應有的禮貌,成為你我福音信息的背書。而社交媒體在這兩方面都是我們與人溝通的良好媒介。專業的媒體宣教更可以提供優質的產品,不但提供一般信徒在宣教上的使用,更可以直接面對未信主的群體,或是創啟地區的福音需要。

  • 社交媒體的挑戰

然而當前媒體宣教也面對極大的挑戰。今天網路行為的監視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當我們上網到不同商家的網站瀏覽一些產品的時候,不出幾分鐘,各個商家就分別寄來電郵提醒我們所看過的產品,並推薦其他類似的品牌。他們不但監視我們網上的行為,並且不斷投其所好地硬塞給我們其他類似的產品。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螢幕上充斥著商家認為我們喜歡的產品、我們喜歡的新聞、我們喜歡的活動。媒體網路甚至決定了我們的喜好,壟斷了我們在螢幕上所看見的。也因此網路宣教需要超越單單服事那些「喜歡」基督教產品的人。這樣才能服事那些「不認識」基督的人。如何進入那圈外之羊的世界,這是網路宣教最大的挑戰!

人生階段

從人生階段的考量來說,不同年代參與宣教的弟兄姊妹都會有他們所面對的優勢和挑戰。

初入社會(應該屬於Y或千禧年世代)的年青人有一腔熱誠和衝勁。如果他們是單身的話,他們沒有太多家庭責任的考慮或付擔。在經濟上應該沒有太多包袱,除非他們有大學借貸的還款需要。基本上,年輕人在適應文化和學習語言上確實是比較容易。在團隊建立上也同樣比較容易調整自己去面對,除非在性格或成長上有些什麼缺陷。

提早退休(應該屬於X世代)的中年人具有豐富的人生和實踐工作經驗。這基本上對接受新的工作環境應該不太困難。假如他們是已經跟隨主有一段時間的話,他們的屬靈生命也許會比較成熟老練。他們通常屬於兩代之間的夾心人。上有年長的父母,下有在校讀書的兒女要照顧。故此他們需要考慮的家庭問題比較多。因他們感覺能事奉的時間不多,他們不一定考慮事工長期發展的計劃。在事工選擇上,他們因過去的工作經驗,會嘗試把過去在原居地的成功和經驗帶進宣教工場。這也會形成與當地同工的可能衝突。

因現代科技進步和航空業的發達,任何年紀的人都可以隨時出發,到不同宣教工場實際體會作跨文化宣教工作的經驗,來確定神的呼召。在過去十年間,我們看見有許多年輕人在宣教營會中回應神的呼召,願意走上長期宣教的服事。但因他們對跨文化宣教不太認識,故此他們會有許多的保留:到底是應該在本地作傳福音植堂工作,還是應該去到不同文化的環境中作宣教呢?

他們往往會跟身邊的親友分享求問。但他們的親友也不一定認識跨文化宣教工作的實底,故此他們也不會得到什麼具體的指引。如果他們教會的傳道和領袖也沒有對跨文化宣教的認識,他們也許會被鼓勵先去讀神學,畢業後便留在本地教會學習牧養的工作。往往這樣走下去,便最少花上五到七年的時間。而在這時間段中,又會出現結婚和生兒育女的階段,結果最終可能要到了四十多歲才會再考慮跨文化宣教的呼召。但到了那個年齡,需要考慮作宣教的生活調整會更多並更複雜。假若是已經投身牧會一段時間的話,那就更困難考慮離開堂會去作跨文化的事工。

  • 實習宣教

故此,我們鼓勵更多年青人考慮投入實習宣教的行列,作為他們引證這是否是真正從神而來的呼召,並決定他們日後所要走的人生方向。感謝神,我們過去有十多位年青人參與了華傳的實習宣教士計劃,花上一兩年的時間來確定他們的宣教召命。大部分實習宣教士在兩年內都能學會當地的語言,投入當地的文化和服事中。在這段學習的期間,在地宣教士會觀察他們的服事態度和適應文化的能力,好讓差會能給予他們更多肯定,日後是否合適走上宣教的道路。當他們完成實習宣教訓練之後,按照實習服事的評估結果,華傳會決定是否接納他們成為儲備宣教士,好讓他們去接受更多所需要的神學或專業訓練。

  • 儲備宣教

華傳也會幫助儲備宣教士一同去籌募所需要的資金來完成他們的專業訓練,並接受他們畢業後回來成為專職的宣教同工。經過這樣的安排,教會和差會便能很早達到一個共識,就是這位他們所差派和支持的弟兄或姊妹是神特別選召去作跨文化宣教事工。故此經過神學或某些專業訓練之後,便會立刻回到宣教工場,正式參與長期的宣教服事。這種儲備計劃希望能縮短很多不必要的延誤,好讓合適的宣教人才能盡早投入跨文化的宣教行列去。目前經過實習和儲備計劃的華傳宣教士,平均年齡都可以保持在三十歲以下。他們當中有許多也已經基本上學會了當地的語言,這樣便減少了他們回工場之後的文化適應和語言學習時間,可以很快積極投入他們已熟識的事工中。

  • 提早退休

對於提早退休的弟兄姊妹來說,這種實習計劃不是最合適。因為他們不願意再花兩年時間來確定是否是神的呼召作跨文化宣教。他們大部分都已經深思熟慮,確定了他們服侍的對象和方向,才最終離開他們的現有工作崗位,投入作長期宣教。他們希望爭取時間正式投入實際的事工中。因此他們往往對學習語言都有一定的保留或甚至抗拒。他們希望盡快能使用他們的恩賜和經驗在宣教工場上完成一些任務。故此很多提早退休作宣教的同工,他們比較喜歡參與海外的近文化工作,就是能用母語來向當地的同胞傳福音,或透過翻譯作當地的跨文化工作。我們雖然諒解這些同工的心情和感受,但華傳仍然要求所有專職宣教士必須最少學習當地的生存語言,好讓他們不會負累其他宣教士來幫忙他們的日常生活所需。

感謝神,華傳在這麼多年來,大部分提早退休作宣教的同工,其實都能學好當地語言。他們許多甚至能用當地語言講道和教導聖經。故此這並非是不可能的事。提早退休參與跨文化宣教的同工,肯定也可以學習新的語言和適應文化去完成神所托付他們的責任。問題只在於心態和毅力。只要有願意的心,再加上聖靈的幫助,他們必定能完成神所托付給他們的任務。

  • 同工搭配

提早退休作宣教的同工,較大的挑戰往往在於文化和隊工的適應。若在原居地有豐富牧養經驗的宣教士,一般很容易把過去牧養的方法帶入宣教工場。就算在宣教工場所牧養的會眾同樣能講華語,但不表示他們的處事方法相同。故此,宣教士若不敏銳跨文化的差異,便很容易陷入文化衝擊的試探中,形成與教會領袖之間的矛盾甚至分裂。同樣的問題也會發生在宣教士與宣教士之間的團隊關係。因宣教士們來自不同的教會和成長背景,故此他們之間需要長時間的磨合,才能夠建立一個美好的團隊關係。若宣教士的個性較為強勢主觀,並且以工作為主導的話,也較容易造成團隊之間的衝突。其實提早退休參與宣教的同工應該在人際關係上較為老練有經驗,但有時因宣教工場上所面對的許多張力,很容易便構成團隊關係適應的困難。不幸地,許多宣教士都因在工場上與團隊關係破裂受傷而離開。這實在是年長宣教士所必須留意的地方。
當然年青宣教士也有團隊適應的挑戰。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往往是因爲血氣方剛和缺乏工作經驗,故此不懂得怎樣與別人交往。特別是「被手機養大」,初入社會的年青人,他們更有一定的難度去適應與別人交往和建立團隊的關係。但這一代也盼望有經驗的同工,願意花時間與他們同行,引導他們。正因為他們年輕,若他們受教的話,他們會較容易接受改變、磨合和成長。

結語

無論以任何方式進入宣教工場,都會面對不同程度的挑戰或困難。但這些可能出現的難處不應該成爲我們回避神呼召的藉口,而是宣教士們需要有心理準備,去迎接這些神容許臨到祂門徒的挑戰和考驗……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存謙卑受教的態度去面對神的帶領。主耶穌豈沒有跟我們說過嗎?「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結果子的,他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約15:2)聖靈必然會修理門徒,好叫他們能結更多果子。使徒彼得也勉勵教會說:「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彼前1:6-7)所以試練是跟隨主耶穌基督的人都會必然發生的事。因爲神所愛的祂必管教。

在現今宣教的新世代,神要興起基督教會不同處境、年齡、職業、科技能力的弟兄姊妹,使用不同的恩賜、平台、管道、方法和策略,進入本地或世界不同地方的群體當中,把福音傳給萬民直到主耶穌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