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故事】基督教東海大學——宣教士播下教育與愛的種子
早期,一批又一批宣教士遠渡重洋,來到基督教大學「東海大學」,播下教育的種子,包括生物系的宣教士老師歐保羅、社會系的宣教士練馬可老師、音樂系的宣教士羅芳華老師等,他們都是協助創立系所的重要推手,也是東海精神的形塑者。
—— 節錄自影片 相逢路思義
(為東海大學無私奉獻近29年的物理系退休教授劉大衛老師,圖片取自 東海大學公共關係室網頁)
「一九八一年,來台的第五年,劉大衛夫婦來到了東海。由於他們所拿的是宣教士簽證,依規定不能賺錢。當時的東海由於教師不足,突然來了一個人要教書而且不要薪水,當然是十分歡迎,於是劉大衛夫婦就此留了下來,一待就是28年,至今未支領教師薪支。劉大衛夫婦每個學期都固定帶領小組團契,帶著學生一起讀聖經並關心他們的生活,與學生的關係非常良好。」
—— 節錄自 東海大學公共關係室網頁
在許多東海學生的記憶裡,人稱劉大衛夫婦「劉爸爸」、「劉媽媽」,他們在2013年曾回到東海大學探望學生們,這段影片將帶你更認識劉爸爸、劉媽媽:相逢路思義
(2019年1月21日晚上,Wycliff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舉行月禱會)
(以下內容由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提供)
1月21日張郇慧老師在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月禱會上分享「聽與聞」主題,她帶在場弟兄姊妹觀看相逢路思義影片,指出東海是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交匯的地方。片中提到許多資產,不單是看得見的代表性建築路思義教堂,來到東海的宣教士老師也是重要資產,讓信仰在生活中結合,把他們的信仰帶給學生。在影片中,一位資深宣教士的女兒提到,學生受她父母親最大的影響不在於他們做或說什麼,而是受他們為人的影響。周聯華牧師也提到東海在那裡要影響學生、影響人與當地,而不是只讓人看到教堂,更重要的是To be heard,要能夠被聽見,要發出聲音,讓別人聽見。
藉由影片,張郇慧老師提及「每天的溝通、與人的交流」,其實都是hear & heard。我們有時會當聽眾,聽別人說;有時候我們會說,讓別人聽見。To hear and be heard(聽與聞)其實都是聽的意思,但想用「主動的聽,被動的聞」的概念來思想「溝通」,我們需要聽到說話那個人想表達的意思,有時候我們得停下來聽別人說什麼,否則可能時常只聽到表面的聲音,卻不知道內在的意思。因此,我們要怎麼聽?而我們所說出來的,又可以讓人感覺到我們的信仰、我們所信的是什麼?
「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我們所說的話與行為,其實都反映出我們的為人、我們的信仰,都在神的面前。「…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我們知道宣教士在各地發聲,影響了很多人,也改變了他們的生命。他們的作為、為人其實是關鍵,而如今,我們也應該學習如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