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心視野|那年,她到尼泊爾當志工,隔年竟在宣教心視野課程中修復傷痛💌】


[ 劉姊妹曾在尼泊爾擔任駐點長期志工]

(文/2019宣教心視野春季 台北和平班結業生 劉姊妹;圖/劉姊妹提供)

2017年,大學畢業後,沒有踏入媒體界從事新聞工作,隻身前往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尼泊爾擔任駐點長期志工,參與海外社區工作和學校教師培訓等,同時也透過鏡頭記錄在地生活,就這樣,在尼泊爾待了一年,而那一年的經歷也成為我生命中重要的養分。

早在前幾年,就聽聞身旁不少基督徒朋友透過口頭或臉書,分享自己參與「宣教心視野」課程的收穫和感動,在出發至尼泊爾展開長期志工生活之前,我沒有參與過任何相關課程;去年六月結束長期志工任務返台,碰上極大挑戰的「返台適應症候群」,幾度無法適應台灣的生活,既沮喪又無奈,直到年初得知2019宣教心視野春季班的開課資訊,就毅然決然報名,期盼透過課堂的學習,更多開啟自己對宣教的認識,也找尋自己在其中參與服事的可能。「宣教心視野」透過聖經、歷史、文化和策略四種視野,引導學員以不同的視角認識宣教,從深硬的經文解釋、宣教歷史的脈絡,甚或不同文化的宣教策略,每堂課都扎實地帶領學員在宣教的地圖上,有更全面地認識和理解。

擁有長時間待在跨文化生活的經驗,讓我對於課程內容的理解有了更深入淺出的體現,像是剛抵達尼泊爾時,因環境上的挑戰和生活習慣的差異,無法每天洗澡,也無法在當地吃到熟悉的食物;嚴峻的自然環境,讓我飽受水蛭和老鼠打擾之苦,手腳不乏水蛭咬傷的疤痕,還有鼠輩在房間開同樂會,所留下的各樣傑作,引來不少跳蚤叮咬。看見自己在面對環境上的不適應,讓我有了很深的挫折,過去看似豐富且獨立的生活經驗,為何在踏上陌生國度後全變了調?不斷懷疑自己前去的初衷,更多的是,責怪自己的軟弱,還有那如洋蔥般揭露自己的不堪,實在難受。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走過生理和心理的適應期,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和定位,當我選擇以「走進當地」的態度來生活,我的眼光不再定睛自己的缺乏,而是我能和他們一起做什麼?好幾次在課堂中意外地發現,那些曾經在尼泊爾沒有走過的失落,因著閱讀文獻或課程內容,巧妙地回應過去的困惑,回望才明白,那些自以為是的驕傲、水土不服的適應期,都是神在那趟旅程中調整、修剪我生命的印記。

我總記得,陳維恩宣教士在課堂中的分享:「我所做的與永恆有關嗎?」這個問題,不只關乎宣教事,也擴及我們生命中每件的大小事。那陣子是我初入職場最迷惘的時日,讓我不禁反問自己,此時此刻,我所做的工作能榮耀上帝嗎?而我的工作或專業能用以回應永恆嗎?時至今日,我還沒有答案,但我的心裡沒有太多的恐懼和擔憂,因為相信上帝的帶領,就不至失去盼望,縱使這世界仍有許多不美好,但上帝的工作,始終超乎我們的想像。

十五堂的課程,一晃眼就要進入尾聲,這幾個月的學習受益良多,特別是同小組弟兄姊妹的分享總讓我備受激勵,小組的高出席率,成為我每週上課重要的動力,即便在工作上有壓力,仍舊敦促自己準時完成作業並不缺席,我們來自不同宗派、不同教會,但為著福音的緣故,我們願意一起走在宣教的路上,更多的理解和扶持。參與宣教心視野,不僅幫助我重新梳理自己過去在尼泊爾的回憶種種,找到許多答案並修復傷痛,更打開我心中對於宣教的認識,能以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和詮釋,也有更實際的方式或策略來回應。許多先鋒和宣教士的耕耘,造就當時世界各地的福音運動,進而成就現在的我們,盼望這福音的棒子,不因課程的結束而落地,乃是透過每一位願意參與在宣教路上的夥伴,一同接力和傳承。


[ 劉姊妹在尼泊爾培訓在地教師認識基礎樂理 ]


[ 劉姊妹在尼泊爾拍攝紀錄片採訪在地婦女 ]

 

◉ 劉姊妹在尼泊爾拍攝紀錄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