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心視野|你曾經將「福音」作為主角,來看待世界歷史嗎?】

(文/2018宣教心視野秋季 林南班結業生 李姐妹)

記得報到的第一天就因為上班的關係大遲到,18:30開始的課,我19:00才到,報到後,馬上領了五本厚厚的書,不愛看書的我,拿著沉甸甸的課本走進教室,心想:「我到底報名了一個什麼課程?我真的有辦法順利完成接下來13週的課嗎?」就這樣,我開始了宣教心視野課程。

第一堂課中,彭懷冰牧師跟我們分享當初宣教心視野是如何被翻譯成中文版本的過程,不只是招集各方人士來翻譯,翻譯稿出來之後還必須依據使用地點的習慣用語來潤稿,看著照片中桌上密密麻麻的文稿,我對同工們深感敬佩,也由衷感謝他們的付出,讓我可以翻著精美編排的課本上著這門課。

宣教心視野介紹宣教的方式很有系統,它分成四大視野來介紹宣教這件事,首先是聖經視野,前面的五堂課我們先從聖經視野來了解宣教,在這一個視野中,我看見神宣教的心意並不是從耶穌向門徒頒布大使命後才開始,聖經從創世記開始就可以看見神宣教的心意,讀著課本中許多偉大前輩的文章見解,再搭配著聖經,突然間,熟悉的經文似乎穿上了新衣,神的應許對我來說有了新的意義。

在這一個視野中,我也對敬拜有了另一個面向的了解,我很喜歡約翰‧派博文章提到的一句話:「正因為人不敬拜神,才要有宣教。宣教不是最終目的,敬拜才是。」一句話簡單明瞭的說明了宣教的存在意義。

第二個是歷史視野,這是我首次以福音為主角的出發點來看世界歷史,透過歷史的軌跡看見不同時代所帶出不同的宣教策略方向,也學習到宣教士與他們所建立的當地教會之間的關係應如何發展四個健康的階段。在這個視野中我看見宣教事工如何開始以更多形式存在,例如:差會、禱告會…等。在此視野中,最令我感動及佩服的莫過於歷史上出現的幾位宣教先鋒,而最令我感到揪心的莫過於得知目前宣教工人嚴重失衡的狀況,「全球只有10%的宣教士到未得之民當中,而未得之民佔全球的人口40%,但現今的教會其實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全球教會的數字與未得之民的比例可以到1000:1」台灣還這麼多人還沒信主,為什麼還要往外跑去宣教?我想,這個答案已經很明顯。當台灣基督徒享受著外國宣教士付上代價所帶來的福音時,我想,向這些先鋒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繼續做他們心所繫的事。

第三個是文化視野,在此視野中我看見神所造的世界是多麼寬廣,這樣的寬廣不只是地理上,更是文化上。原來,我所認識的世界是這麼的小。透過課本文章及維恩宣教士的分享,看見宣教士在禾場上會遇到多麼想像不到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而建立起雙文化橋樑在此就十分的重要,要建立起橋梁就必須先要了解,而了解必須先從如何得聽來。我很喜歡第十課的關鍵字:「聆聽」我們每天都試圖讓別人聽見我們說話。讓人聽神的事不是靠我們的花言巧語,而是我們去協助別人來聽。這就是天國大能的奇妙作為。」這對於做業務的我是一個很大的提醒,不要試圖靠自己在社會職場上會的那一套來傳福音,協助別人自己來聽神的聲音,不是靠我的能力,乃是靠神的大能。

第四個是策略視野,在此視野中讓我看見在不同群體服事的宣教士如何用不同的宣教策略來幫助人們跟隨基督,而在策略的擬定中要小心隱藏在處境化中的混合主義。最後,聯合差傳理事長彭書睿弟兄勉勵大家成為胸懷普世的基督徒,在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看得見終點的時代,就算我不參與在宣教事工中,普世宣教的大使命仍然會完成,因為這是上帝的宣教,不是我的宣教,正因為此,我很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來上宣教心視野這堂13週的課,這是一個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時間。

我原本以為上完這堂課後可以對宣教了解8成左右,但上完課之後才發現,宣教這門課真的是又廣又深,自己對宣教的認識不過是皮毛,我想,接下來只有Being才能讓我在大使命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最後,我想分享兩句很有意思的話,它們分別簡短扼要的定義了宣教士及一間偉大的教會:

“Missionary, (noun) someone who leaves their family for a short time, so that others may be with their families for eternity.”

“The mark of a great church is not its seating capacity, but its sending capacity.” ― Mike Stachura

祂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馬太福音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