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小學堂】別讓穆斯林移工,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若基督徒都能用「上帝的眼光」來看我們週遭的穆斯林群體,台灣就再也不是只會喊「家門口的福音」口號之地,而是最滿足上帝心意的「福爾摩沙」。
【宣教小學堂】他是宣教士,他這樣管理時間...⏰
宣教士有愛靈魂的心,但究竟要如何在個別不同的情況中取得平衡,的確不容易,更沒有一套方法適合所有人。當別人問我時間管理的方法時,我總是給他一個簡單的公式:規律+紀律=效率。
嚴冬中,宣教士對神說:「祢還在工作嗎?」——如何面對嚴冬
當屬靈的嚴冬逼近時,我們如何面對這逆境呢?海春深(George Harris)在西北穆民中服侍了三十二年,1951年雖然被迫離開中國,但62歲的他轉到泰國南部重新學馬來語,繼續服侍穆民。
【宣教小學堂】宣教工作中的大事:關顧宣教士的孩子
宣教士孩子的事,在宣教工作中就是一件大事。如果得到適當的指引和關顧,孩子在成長之時,父母就可以有效和喜樂的事奉,而孩子也能夠在家庭裡履行上帝託付的使命,成爲一個重要的成員。
25年,她在蘭嶼宣教——達悟語聖經的翻譯者「魏克琳Grace Irene Wakelin」
加拿大籍的魏克琳(Grace Irene Wakelin, 1909-1985)宣教士,忍受艱困的環境,獨自一人在蘭嶼住了25年,學會達悟族語,並翻譯了部分雅美聖經和聖詩。有一本傳記,書名叫《蘭嶼之燈》(A Lamp for Orchid)。
他們在海外信主,「歸國」後卻難以繼續「歸主」🙏
初信歸國的日本僑民也許知道該找間本地教會結交新信徒,然而這條路卻困難重重。這些人若無及時找到團契夥伴並擁有好的聖經教導,最終與主疏離便不足為奇。不過也有例外,能在屬靈掙扎中得勝的人,通常是受到駐地宣教士或其他歸國信徒的幫助,得以在本地教會生活找到歸宿。
【宣教士故事】從食物看聖經,聖經變得好好吃:「料理」出美好團契!
生於瑞士、在義大利西西里長大的蘇恩惠,1980年受內地會差派來台宣教。她開放家庭,親手作料理接待親友和學生,彼此團契,成為傳遞福音的開始。
【宣教小學堂】你可曾問候宣教士:「你好嗎?」
宣教士需要一個關心我們的人,這樣我們才能茁壯成長,儘管我們的身心靈都因著服事的人群而面臨戰爭、貧困、痛苦和掙扎。
【宣教小學堂】神的話,成為他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
21世紀的穆斯林歸主運動並不局限於世界上的一、兩個角落,而是在各地的「伊斯蘭世界」都有出現數百萬穆斯林歸主受洗!
學習走進「孩子」的世界——一位宣教士母親的心聲
跨文化子女教育一直是宣教士家庭的重大課題。身為宣教士也是母親的莉琪,經常在這兩種身份中拉扯。莉琪領悟到:必須先作孩子的母親、進入孩子的世界,再帶領他們學習上帝對這世界的心意。